周监于二代


  当然,“周礼”是不是真的像孔子认为的那样美轮美奂,也是值得商榷的。也许不过是“看起来很美”罢了。但是孔子自己是相信“礼”是很美的,也是因为这个“礼”是很美的,是有道理的,才去提倡,去接受的。我们应该看到,孔子的“信而好古”是有限度的,并不是越古越好,而是有选择的接受。孔子是因为觉得周礼是美好的、是有道理的。才去接受的,绝对不是无原则的接受,更不是为了礼而礼。孔子实行的同样是“拿来主义”。

  “周监于二代”说的也就是继承和发展的态度。发展必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否则就会像郭德刚说的:“拿个痰桶炒菜说是创新。谁敢吃啊!”同样,继承也必须以发展的眼光继承,否则人家都飞机大炮了,咱们还执着于弓马刀剑,那还不死得难看。这个道理谁都懂,然而未必办得到。

  后世因为孔子“好古”于是看不到孔子的灵活性,仍然机械的照搬孔子的言行。何尝不是另一种误解呢?在孔子看来,那种没有他所说的本质的“礼”,实际上并不是“礼”。但是实际上的情况是什么呢?或许那个他眼中的礼的“实质”,恰好就是他自己加上去的。非常遗憾的是,在后世的儒家中。又恰好是抛弃了孔子加上去的那些东西。这也是一个历史的玩笑吧,也许后世的那些“儒”才是真正的“好礼者”,只有孔子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