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居士探秘水西八景


水西居士探秘水西八景

  水西居士易名是有根源的,因为水西为居士家乡之地黔西县的古地名之一,为了宣传水西而取此作易名,志在宣传而已。在黔西最早的志书中,载有《水西八景》诗文。每个景点都流传着一则优美的故事。它是景与文、与史、与人的交会点,其中饱含着古代水西人民的兴衰与成败,强弱与得失,智慧与愚蠢,贤良与丑恶,幸福与辛酸,突出地表明一个地方特有景物中的文化含量,是构成黔西“水西文化”的主要特征之一,非怪古人特别重视它,把历代文人赞美八景的诗词,收进志书的“艺术”类,使之世代流传。但流传在民间的口碑资料,志书则未予收载。黔西文人魏绪文先生前后经过多年的深入采访,才把流散在民间的这八景故事搜集齐全,并出版了《黔剧之光》,现在把它抄录出来发表,供读者鉴赏,并借以宣传可爱的家乡——杜鹃花都黔西。
  
  水西八景故事之一印山浮玉
  
  黔西城东郊田坝中有一土丘,原名“大印盒山”。《黔记》载:“黔西州东印山,明僧月溪至此胜赏”。清康熙《贵州通志》赞为“印山毓秀”。乾隆《黔西州志》誉称“印山浮玉”。实为水西八景之首。
  
  相传很久以前,有年端阳节前涨大水,整个大坝一片汪洋,唯大印盒山浮出水面,上立一位手执朱笔的黑脸大汉,四周波涛翻滚,他却岿然不动。大水过后,大汉在印山上建一茅亭,四面修池养鱼,栽花种树,邀乡人子弟讲学读经。他常对学生们说:“欲救万民于水火,唯书中有道;要使百姓生财发富,唯书中取宝。”不知何时,大汉悄然离去。人们以为那大汉是“魁星下凡”,便修建魁阁以资纪念,并让人读书、游览。由于绿树成荫,花香鸟语,水阁相辉,便形成黔西东郊的美景,四季游人不断,读书之声不绝。
  
  清康熙初年,明朝遗臣匡国公皮熊至此,曾作有《题水西印山浮玉》一诗,描述当时的情景:
  
  绿水托白玉,环屯柳成荫。
  
  荷池绕亭阁,花下鱼自宁。
  
  朝吟随雾散。夜火留书生。
  
  水西多奇景,印山甲头名。
  
  康熙五年,黔西府第一任知府王命来,所作《题水西八景》诗中,亦有《印山浮玉》:
  
  晓日晴开坝色苍,花封星渚有余芳。
  
  剖符兆起千峰叠,绾绶辉分月一床。
  
  何必锡予真是斗,遥知清润逼如璜。
  
  炎荒遗垒堪今古,得辟新猷与共勷。
  
  乾隆朝兵部尚书,里人李世杰,不但为重修魁阁写序,而且还作有颂《魁阁》诗一首:
  
  頖壁金光映上头,千秋黉序振黔州。
  
  叁天彩笔题云宇,拔地金鳌注锦流。
  
  胜事有缘欣我与,遗编无恙说先畴。
  
  他日共庆名标阁,多少耆英姓氏留。
  
  魁阁由于年久失修,早有部分倒塌,“文革”中被彻底摧毁,木料被几个局级单位分而用之,基地亦被占作他用。黔西县人民政府于1982年(或1983年)下文定为县保文物遗址,并说待今后财力有裕时修复。
  
  水西八景故事之二东山夕照
  
  东山,在今黔西城东门外里许处,今县师背后。元代系水西之部郭张(亦称默果坐,果仲,乃彝语之转),是彝族一大部落聚居之地。四周凤竹翠柏成林,满坡刺梨春花秋果,山下
八卦井水清凉甘甜,景色十分迷人。东山坝上,常有彝族后生、姑娘们赛马,传出铃声串串,箭射绣球,如梨花落地,热闹非凡。
  
  有年,部落大酋长,水西女土官奢节,对朝廷苛政不满,并反对出兵侵略他国,因而起兵反元,双方在这里大战多日。后奢节兵败,要撤退出郭张,临走时正当夕阳西下,她站立东山之顶,大叫三声:“我一定要杀回来!”喊声震天动地,山山响应。说来也很神奇,奢节率兵走后,四面山峰被夜幕笼罩,唯独东山顶上夕阳余晖放射出万道金光,久久不灭。
  
  不久,奢节中计被擒,誓死不屈,英勇就义。元将刘国杰命令把她抛尸荒山,不许收埋。水西兵民偷走她的尸体,按彝家风俗火化,把骨灰撒在松山,将衣冠葬于东山附近的狮山脚下(今水西公园内),好让她经常看见东山顶上的夕阳余晖。
  
  后来定为水西八景之一的“东山夕照”,就出于这个典故。据《黔西州志》载:“东山,峰峦苍翠,每夕阳相映,则紫绿万状”。清康熙朝黔西府第一任知府王命来,总兵李如碧,在东山下修建开元诗。雍正黔西知州陈德荣,在观音阁前修观文塔。乾隆朝兵部尚书李世杰配修十伯山房、文峰塔、狮山书院、开元寺石屏等。风景更加优美,四季游人不断。
  
  康熙年间,黔西知州何缙,作有七律《东山夕照》;
  
  层层山抱近城隈,紫翠偏从夕照开。
  
  茅屋几家围雉堞,梵宫百尺耸楼台。
  
  鸦飞远树聚还散,水绕荒原去复回。
  
  谁挽东风吹瘴疠,烟霞肆映永无猜。
  
  雍正朝贵州学政陈匡士游览黔西州时,曾作《水西杂咏》六首,其中有一首写奢节的:
  
  纵马夷疆踏迷路,九狮怒啸鬼神出。
  
  将军拔出肋上箭,方识罗罗女丈夫。
  
  (原注:元将刘国杰率兵镇压水西,中奢节一箭)
  
  东山历代遭受兵灾,时易景迁,寺庙全毁无存,唯夕照景观依然再现。
  
  水西景故事之三龙潭夜月
  
  离黔西城北约三公里的望城坡下,在去金沙的公路旁边,有一龙潭,那就是龙潭河的发源地,古称水西八景之一的“龙潭夜月”。
  
  传说很早以前,附近有个恶婆,生个儿子是哑巴。恶婆怕儿子长大娶不到媳妇,便用三两银子买村上穷人家的小荆妹做童养媳。小荆妹离家时,她妈妈没有什么打发她,只有将自己出嫁时娘家陪嫁的一面镜子,送给她照面梳头,并作个纪念。
  
  小荆妹长大后不愿和哑巴成亲,一天要挨恶婆数次打骂,被打得遍体鳞伤,逃又逃不脱,逼得她自寻短见。一天,她到龙潭边去洗脸梳头,大叫几声“妈妈!”就拿着镜子跳进了龙潭。
  
  后来,龙潭里头天天夜里都出现个月亮影子,但凡月黑头之夜,潭里的月影越更明显。这事一传开,常有人于夜间跑去观看,使这一奇观远近闻名,被定为水西八景之一的龙潭夜月。
  
  清康熙朝黔西州学政钱霖,编撰《黔西古迹考》时,作了《龙潭夜月》律诗一首:
  
  桃花千尺影团团,神物潭深蛰不难。
  
  碧水一泓天籁寂,珠光万丈月明寒。
  
  气凌北斗风雷闷,派衍西畴灌溉宽。
  
  常挟三山公子意,向谁乞取钓鳌竿。
  
  后世文人作诗更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直到民国初年,还可看见龙潭里的月影。后有祸黔滇军到此炸鱼,龙潭里的月影再不出现了。
  
  水西八景故事之四西桥断雪
  
  西桥,在黔西城西27公里处的西溪河上。此桥早年被洪水冲垮,现只剩两边桥基。上游约二公里,有西溪公路大桥;下游约十多公里,是水西土目建的大渡桥。
  
  相传,元代水西女士官奢节,因不满元廷出兵祸境,便举兵反抗。后被元军打败撤兵西上时,被元军围困于西溪河谷,前临大河,无船摆渡;后有追兵,截断退路。突然,天降鹅毛大雪,冰冻封山,寒风刺骨。元军认为不消大动干戈,冻也要把水西兵冻死。
  
  次日天明,元军以为水西兵全冻僵了,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一网打尽。殊不知,这段河谷无半点雪花,温暖如春,奢节率水西兵早已砍树搭桥过河远去了。元军探知,认为是天意,就不再追赶奢节了。奢节死后,他儿子阿糯继承她的职务。阿糯为纪念先母获天救脱脸,在此修座石桥,
取名断雪桥。每年冬天,大雪纷飞,遍山铺白,唯独桥上无半点雪花,因而形成奇景,被定为水西八景之一的“西桥断雪”。
  
  清康熙年间,黔西知州何缙,曾作有七律《西桥断雪》:
  
  茅屋烟湿几人家,远几溪桥压水涯。
  
  界破一方开宿雾,吹残六出不飞花。
  
  乍飘柳岸无留絮,间点芦湾有钓槎。
  
  应是东皇催霁景,肯教幻影簇空华。
  
  水西八景故事之五源水三涨
  
  源水,乃流经黔西城的回龙河之发源地,古名舍底海,近代名蔡家龙潭。沿河两岸一片大田,绿水汪洋,周围群山有四季不凋的丛林,也有三春常开的鲜花,地势险峻,风景优美。
  
  历代传云:舍底海是早些年仡佬族人开发聚居的宝地。到了唐代,彝族酋长尔阿扯举兵灭仡,与仡佬族人发生大战,仡佬人战败,被尔阿扯围困。机智的仡佬族首领布哥,派人于四山险崖路口放起熊熊烟火,迷惑对方不敢从山路攻寨;然后聚集重兵隔河坚守大门,多日而不出战。
  
  一天,尔阿扯挥众过河追杀仡佬人,刚踏上跳墩过河,突然间水涨数丈,把彝兵卷入洪流,淹死无数。尔阿扯急忙传令收兵,等水消后再过河。第二次过河,大河水陡涨过不去。第三次过河,水涨得更高。尔阿扯疑心仡佬人会使涌水法术,十分胆法,只好收兵而走。
  
  后来,此事不但传为佳话,还形成水西八景之一。清康熙《贵州通志》赞为“灵水滥人”。乾隆《黔西州志》美称“源水三涨”,又说:“有异人经之,则日三涨”。历代有许多文人曾作诗讴歌,只举乾隆朝黔西知州冯光宿所作七律《源水三涨》:
  
  幽壑泉流亦幻哉,朝朝三涨白云隈。
  
  寂喧有定谁能测?消涨无常世莫猜。
  
  峡底才停千级浪,源头又吼一声雷。
  
  看余此地天然胜,如在鸡笼窝里回。
  
  现在龙潭尚存,流水变得细小。只因1958年以来大面积毁林开荒,青山被剃成光头,水土流失,潭水低落,每日源水一次也不涨了。
  
  水西八景故事之六渭滨鱼窦
  
  黔西至金沙路上的渭河桥头坡下,有一井泉叫做“鱼窝井”,井水四季满盈,冬天不冷,夏日清凉。
  
  相传:明代游方道士张三丰,爬过了九龙山,来到渭河鱼窝井,口渴喝水。靠捕鱼为生的仡娃,正坐在河边痛哭。三丰一见,知他打不到鱼,无法奉养家中老父老母,便随下脱下自己脚上的草鞋,丢进鱼窝井中,顿时变成无数条红尾大鲤鱼,在井中一跳一落,激起串串水花。仡娃一见,高兴得跳起多高,立即撒网捕鱼。三丰阻拦道:“慢着,不能得而贪多,每日只可打鱼三条。”说罢,扬长而去。从此,仡娃每天都要在这井里打三条鱼,每条有头十斤重,足够他一家三口生活了。
  
  后来,这事被山头上陈三霸主知道了。急忙派一群家丁来打鱼,越打鱼越多,搞都搞不赢,一会儿就打了十多挑大鱼回去。但回到家中一看,奇怪,大鱼全变成了些小泥鳅了。气得陈三霸主暴跳如雷,心想只要不让它积水,鱼也就不来了,但派家丁们速速把井填平。第二天派人去查看,井泉依旧存在。后来一连填了数次,都把井填不平,而且鱼越来越多,附近人家都纷纷去打鱼。凡穷人家去打,只要一天不超过三条,天天都可以打得鱼;凡财主家去打,一条也打不到。人们都说:“那是仙人张三丰用法宝变出来的鱼,专门救济穷人的,财主家休想打到一条。”
  
  这事一流传开来,引得许多人从远处跑去看鱼窝井,便形成了水西八景之一的“渭滨鱼窦”。乾隆《黔西州志》还收载了许多游赏者作了诗词,仅举黔西知州冯光宿作的七律《渭滨鱼窦》于后:
  
  划开峭壁走银蛇,卷谷摇天寻紫霞。
  
  坡烟矶巉腾浪白,涛吞深窦出鱼嘉。
  
  人传磻石源璜玉,我羡渭滨丙穴华。
  
  几次欲垂潭底钓,恐飞熊梦动上车。
  
  到了民国末年,黔西、金沙两县联修公路,虽然只修了条毛路,却用大石把鱼窝井填筑,让公路从上面通过,这一景观连遗址也看不见了。
  
  水西八景故事之七一涧轰雷
  
  黔西县西北边原石板乡境,有一地名叫雷响孔,古称木箕大箐,水西八景之一的“一涧轰雷”就在此处。相传很久以前,木箕大箐有一樵夫名唤孝郎,因母病无钱买药医治,便跑到深涧,钻进岩洞阴河里去捉鱼,卖钱来给老母治病。刚进得洞中,就被山妖推石将洞口封了。孝郎出不来,一心牵挂着母亲,他喊一声娘,洞中就打一炸雷。直到他老母死了,孝郎也死了,但他喊娘之声天天不断,雷声也就日日不绝。
  
  雷声,把这里山岩震得变形奇异,怪石林立;喊声,感动天仙下凡,遍种奇花,四季开满岩头。后来,到这里听雷声的人一天天多了起来,周年游人不断。凡来游者都要摘朵鲜花丢进深涧,吊唁那位一心为母治病而献身的孝郎。这故事越传越远,便形成水西八景之一的“一涧轰雷”。
  
  清康熙年间,黔西首任知府王命来,曾作七律《一涧轰雷》:
  
  一派盈盈与石争,涵虚泛响过人惊。
  
  石房才现雾中影,濒窟忽生云里声。
  
  岂是奔涛喧野壑,翻疑狂勇妒新晴。
  
  疾雷多应崇朝尽,独此长年共水鸣。
  
  如今景地涧洞尚存,只因砍伐森林太甚,但见秃秃光山,还要在多雨季节也只闻微微水声而无雷声了。
  
  水西八景故事之八石牛夜饮
  
  郭城东北牛饮山,现名学宫坡,位于黔西城关第一小学后面。古时这里怪石林立,树木丛生,花红草绿,景色宜人。山腰有一岩洞,洞中岩浆铸成一座天然观音神像,高坐莲台;洞顶悬吊白云千朵,四周彩带飘垂。游人称之为观音洞。清乾隆《黔西州志》载:“洞外有石牛,尝夜饮于河”。
  
  世代相传:一天,村童们放牛吃了寨主俄基的庄稼,俄基恼怒,便派人把他们的家长通通抓去,若不照估价赔偿,就不放人回家。由于俄基估价过高,家长们实在赔不起,只好放任他关押。为救家长心切,村童中有一牛娃思得一计:于夜间将石牛腿打断一中只,丢在庄稼地里。然后与众村童假装赶牛,一阵喧叫。叫声惊动了俄基,亲自带人跑来追问。娃说见头牛跑来吃庄稼,被他们打断了一只腿。俄基拾起牛腿一看,一下想起了石牛,便到石牛跟前去查看,果然石牛缺了一只腿,拿起那只牛腿一投,严丝合缝。牛娃趁机说:“就是这怪物活起来吃了寨主的庄稼。”俄基便信以为真,不要村童们的家长赔偿,把他们一一放回家去。
  
  从此,石牛夜间偷吃庄稼的故事就传遍了村村寨寨,每日游观者来往不断。于是,便形成水西八景之一的“石牛夜饮”。清代《黔西州志》还刊载了历代文人咏石牛的诗篇。康熙年间,黔西知府王命来《题水西八景》诗,其中亦有《石牛夜饮》:
  
  何年癖隐历沧桑,动息灵台寄大荒。
  
  但谓石顽醒欲语,讵知牛饮幻能藏。
  
  犁云弗辍成天构,餐露已亡八帝乡。
  
  夜月频悬留野照,空教吴犊自倘佯。
  
  后来,有人在洞前劈基修观音,竟将石牛打碎去作基石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