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润把茅台列为仅次于路易威登(LV)、爱马仕和宝马的第四大奢侈品牌,等于把它往火上烤。俗话说“枪打出头鸟”,茅台这只“鸟”因为被贴上了“政商关系承载物”式的标签,而显得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现在唯一敢公开、大声宣称“茅台很委屈”的,或许只有券商研究员,譬如瑞银证券称茅台“成长之路风雨无阻”。
所谓在商言商,券商研究员分析一家公司,会剔除掉舆论中一些情绪化的元素,而抓住最核心的部分,譬如茅台高层说,到“十三五”末(即2020年底),产能要达到6万吨,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也就是说,相比现在1万多吨的产能和200多亿元的营收,未来8年均增长5倍左右。可是茅台在市场上总是供不应求,有人计算过,要满足当下的需求,产能至少得3万吨。供不应求就得涨价吧,过去10年茅台酒的价格涨了将近10倍,未来8年就算再涨5倍,到2020年的价格,每瓶就超过了一万元。
一万元一瓶茅台。正常吗?没什么不正常。凭什么国外的一些奢华酒一瓶合人民币几万元、十几万元,中国酒就一定要廉价呢。凭什么LV也一直在提价,而茅台提价就为人诟病呢?茅台的老董事长季克良和现任董事长袁仁国应该都曾这样想过,但打死他们也不敢这要明说。不但不这样说,反而如季老先生一样,要装出一副“亲民”的模样,多次号称要做“中国人喝得起的茅台”。
哪怕被人取笑“口是心非”,也要继续和民众拉近距离; 哪怕因为申报奢侈品资格的事深陷舆论漩涡,也不做“危机公关”而选择把苦水咽下去。为什么会是这样?原因之一很简单——茅台是国有企业,而季袁等人都是国家干部,现在国有企业和国家干部最忌讳的就是成为舆论焦点,如果一不小心焦上了,最好的应对策略或许是什么都不做。所谓明哲保身、以静制动,大抵如此。
假如茅台是家民营企业,它一定不会如此“胆小怕事”。拿下世界奢侈品协会颁发的资格证,相当于进入国际市场的名片上镀了一层金,这是许多民企喜闻乐见甚至梦寐以求的事情,先不说海外销量从此节节攀高的可能性有多大,至少纽约的茅台酒不能再像现在一样一瓶几百块(人民币)地“贱卖”。
至于国内市场,大可不必为它乃向官员送礼的首选而陷入的舆论漩涡太在意——民众矛头对准的是拿公款消费高价酱香型液体的官员或拿这种液体充当“寻租工具“的利益双方,而不是液体本身,就算没有茅台,也一定有别的价格也许更高的酒坐台,就算有人大代表建议出台或政府出台了“限茅令“,一样不能阻止官员们爱茅台的步伐。而当阳光下的喝茅台和送茅台变成地下行动,市场之红火可能不减反增——这和民间借贷的利率要远高于银行利率但供需两旺是一个道理。
作为民企的茅台,同样不必在意因提价而引起的争议。游戏规则不可违背,若行政之手干预过多,一个坏市场的形成只会造成多败俱伤。奢侈品从来就不是为普通大众而生,在全世界范围皆如此,很少听到欧美消费者因一个超出自己消费力之外的产品不断涨价而口诛笔伐甚至恶语相向,也很少有哪国的消费者像许多中国人一样对所谓代表权力、地位或身份的符号趋之若鹜并深以为然。
这并非是自嘲之语。一个国家的商业文明和民众的财富观是不断变化,从稚嫩走向成熟的。回想一下,缔造现在茅台之商业模式的功臣乔洪(2010年被判死缓),他从2000年至2006年任茅台总经理,6年间茅台营收增长6倍,可谓一飞冲天,且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搭。乔洪任期的前几年里,茅台渐成人们津津乐道的明星公司,但之后几年,普通人再提起茅台,语气有了微妙的变化。这种变化的源泉之一,是中国社会贫富分化的加大以及中国商人“原罪“讨论兴起,高档酒被识为权钱交易的一款见面礼。
具有奢侈品之实的茅台不敢提奢侈二字,而其它一些品牌譬如郎酒,高调宣布以奢侈品形式在全国范围运营高端连锁店品牌,而太阳谷冰酒以世界奢侈品协会“全球最具价值十大创新品牌“中唯一中国品牌与欧美众品牌站在了一起。前者的董事长汪俊林春风得意,后者的董事长吴延辉自称实至名归。顺便提一句,和茅台一样地处赤水河畔的郎酒,2011年郎酒营收超百亿元,同比增长近八成。10年前郎酒从国有改制为民营时,当地政府给汪俊林的协议之一是:当郎酒销售额达到30亿元之后,每增加10个亿,郎酒商标的甩的权就无偿出让10%给汪作为奖励。
假如茅台是家民营企业,它的规模和国际影响力可能大现在数倍。它早已成为奢侈品牌,2011年中国奢侈品年消费总额位居全球第一而非屈居第二; 赶在LV集团旗下的酒品牌轩尼诗买下中国的文君酒之前,轩尼诗早成为了茅台的囊中之物…当然也可能有另外几种命运:耽于平庸、分崩离析或被收购(被国有资本收购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很难想像一家毛利率超过90%、缺乏相应股权激励机制、派系斗争激烈的非家族式民营企业能够顺风顺水,且每一次站在舆论风口浪尖的却总能够安然脱身;而就算它壮大如今天般年利税超过百亿元成为当地政府的掌门明珠,当乔洪一类的事件发生时,当地政府未必会像现在一样设身处地为企业及股东着想,在乔氏确定出事将之调离茅台。
说白了,比茅台酒更奢侈的,是其头上的那顶“红帽子”。
但是现在与其圈养这么一个拘谨的“国宝”,不如放手让它自由搏击。让权力的归权力,市场的归市场。否则当有一天茅台帝国因为某种不可预知的力量出现不可弥补的裂缝时,没有人会再听到券商研究员如“皇帝的新装”寓言中那个小男孩儿一样天真地帮茅台叫屈,因为人们坚定地选择了用脚投票。
假如茅台是民企
评论
编辑推荐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