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西安市原则通过《加强西安国际语言环境建设工作实施意见》,要求到2015年,西安市的公务员、民警、出租车司机乃至银行、邮政、医院等各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要都会用英语对话。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40岁以下的公务员,要能够掌握英语对话300句以上。邮政、银行、医疗卫生机构80%的一线员工能够用简单的英语进行服务。40岁以下、大学本科以上的民警中,80%的人员能够掌握西安市公安系统英语基本会话100句等等。(2012年2月16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要求公务员、民警、事业单位等从业人员必须学会用英语对话的规定,西安市并不是第一家,但结果究竟如何呢?我们且看当时的报道:2009年8月4日《广州日报》报道,昆明市要求50岁以下的在职公职人员须掌握5门700句常用外语,包括英语日常用语300句,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四国日常用语各100句。昆明市委、市政府将针对实际学习情况组织测试,并将小语种掌握程度作为干部选拔的一项条件。2010年7月11日《云南信息报》报道,昆明市所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必须交350元培训费,用三天时间学五门外语,每门外语考5句话则过关。一位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表示“随便跟着念念就算过了。”一位公务员则坦白说“大家在一起时经常笑谈某某培训机构赚了多少钱。 ” 《新京报》
正是由于以上事例的佐证,在网络对西安市当局的一片批评之声中,诸多网友也对西安市的这一举措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同时认为这只不过是“一场闹剧”、“政治作秀”、“拍脑袋工程”而已,并无什么实际意义,“不必太过于较真”……
对于网友们理性的分析,笔者甚是认同,也坚持认为这就是个“秀”而已。因为,单靠颁布一个政策就想让全民都会说英语,这毕竟是有点太过于“好高骛远”了一点。但对于部分网友“不必太过于较真”的态度,笔者却坚决不予认同。因为,不管是“纸上谈兵”还是“虚妄的政策”,都不能否定其政府决策的性质,更不能忽视其所带来的导向作用和所造成的社会影响。而西安市制定这一政策的目的,其实也就是要通过施压于公务员、警察等国家机关、公共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来倒逼出社会大众学习英语,从而掀起一个“全民学英语”的狂潮。
分析至此,笔者再次生发出了一种莫名的感慨和忧虑:作为交流手段,英语对于我们加强对外开放、融入国际社会作用不可忽视,但对它的功用太过夸大,难道就不会有害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吗?德国哲人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当中国人都操持着一口流利的英文时,中国还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吗?
如今的中国,已是一个英语学习遍布天下、推崇至极的社会,似乎没有了英语就如同没有了生存的资格与生活的资本一般。于是,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无论大学还是幼儿园,英语学习热浪滚滚、撼天动地。更有不少的社会商机捕捉者趁火打劫,大街小巷任取一室就开办出了琳琅满目、形式多样的英语补习班或者英语补习学校。家长的蜂拥而至更是让那些所谓的英语补习者们财源滚滚、屡办不衰。于是,孩子自出生以后,就形成英语必学的定式思维,无论汉语多么糟糕,英语是一定要学好的。然而就在中国对英语推崇倍至的时候,德国、法国等一些国家都禁止用外国语言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在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不少移民正在争夺自己母语的教育权。而汉语却逐渐在中国失去自己曾经辉煌的地位。俄罗斯的上流社会曾以学习法语为时髦,可是当拿破仑的士兵即将攻入莫斯科时,拿破仑发现了一个事实,俄罗斯的人民还是有自己永不屈服的语言的。——如果说我们掀起全民学习英语的热潮是为了引领世界倒也罢了,可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真正与国际接轨是指开放程度和公民整体素质,是一种生活、办事的先进理念,是自由平等的精神,而不是表面上的会说几句外国话。在“哑巴英语”当道的时代大背景下,西安市既不是在如何强国富民上下功夫,也不是在如何提高公务员和公民素质上下功夫,而是毫不顾忌社会中“啥时让全民学英语下台”呼声地搞什么英语一刀切,从政策的角度来威逼公民掀起学习英语的狂潮,这究竟是在引领发展还是在祸国殃民?
英语严重地摧残了中国人的思维能力,扼杀了他们在感兴趣学科里深入学习探索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强迫全民学英语是对人权的侵犯和践踏,是对公民身心健康的摧残。怏怏13亿多人的大国至今没培养出一个“若贝尔”奖金的获得者,这与英语负担重有着直接的关系,也是对全民学英语的极大讽刺。所以,“全民学英语”的拍脑袋决策该废除了。学不学外语,每一个国民都有自己的选择权!
(李吉明2012年2月16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