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从1996年开始到现在这十五年,是中国会展行业发展的突进时期,而且是快速突进时期,首先表现在大大小小的会展中心如雨后春笋般数量猛增,其次是大大小小展览会也办的如火如荼,这都代表这会展行业的发展尤其迅速;到目前基本形成了各个地区的区域性会展中心城市,如东北的大连、长春,北方的北京、青岛,华东的上海、宁波、杭州、西部的西安、成都,南方的广州、深圳等,这些城市都算作一类会展城市,其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政府支持、产业集聚、人才荟萃、超强辐射、展馆恢弘等无一不是优质的资源,从而保证了这些城市的会展行业蓬勃发展;
那么,作为二三线城市是否需要会展呢?答案是肯定的,其实在会展比较发达的如德国、法国,很多国际出名的展览会并不是在大城市举办的,很多小城市也根据自己的优势产业举办相关的展览会,结果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因此,作为我国的二三线城市来说,会展行业的发展也是必须的,但问题是,如何发展?
在国内有个误区,就是要搞好会展经济,必须建一个大的展馆,漂亮的展馆,就意味着会展行业发展了,而很多展览馆的重复建设却也成为了地方政府的政绩工程,使用率非常低,对行业的发展推动作用也微乎其微,这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于是,我们看到,大大小小的地级市几乎都有自己的会展中心,规模上十万平米的也不在少数,但运营惨淡却是不争的事实;笔者不是行业资深人士,只是算作从业者吧,想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如何在二三线城市做好会展行业,如何做好展馆的运营和发展,抛砖引玉,希望能为会展行业的发展稍尽绵薄之力,于愿已足;
下面分开讨论,
第一部分,三线城市的展馆定位以及经营模式分析
首先,作为三线城市,十万平米以上的展览是相对较少的,那么作为展馆来说,定位于中小展览的承办是正确的路子,突出功能性、突出便利、突出全方位的服务;很多中小型展览会的组织方实力一般不会很强,很多都是本土展览公司,那么,作为这样的展览公司来说,他们需要的服务就不仅仅是场馆的出租了,可能包括了批文的申报、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媒体及观众接待方案等等,可能都需要展馆做出安排或者协助组织者办理,这就意味着,展览馆的定位和智能要更加的丰富一些,要多设置一些部门,做到全方位的服务,这样才能帮助中小展览公司专注于本职工作,外围的部分工作解放出来,交给展览馆去做,毕竟展览馆的背景一般都是国企或者政府直属部门,工作起来相对顺利一些;这是“放水养鱼”的一种模式,目标是长远,是整个行业,所以要承担本不应该承担的工作,但是,作为特殊条件的三线城市,我感觉这是必须的;
其次,展馆的定位除了以上之外,应该还承担着上情下达,衔接政府会展主管部门和展览公司之间的纽带作用,一般一个地级市会有一个大型的展馆,而中小型展览公司应该会多一些,还包括一些工程公司,而作为地级市,很少有这样的城市专门设立会展领导工作小组,因此,展馆就的功能可能就更加多了,比如省市相关会展政策的传达、重要展览题目的补贴报批、重要展览的联合招商等等,都需要一个纽带,这个纽带,我想作为展馆是需要出面来承担的,不但对展馆的运营有好处,对整个城市的会展运营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第三,规范作用,在一般会展比较发达的城市,一般都会设有专门的展览协调办公室,一般协调诸如重复办展、会题不妥、知识产权的维护、各级主管部门的协调等等,但是三线城市一般都没有这样的机构,那么,如果出现重复办展了怎么办?如果出现展场知识产权纠纷怎么办?如果出现现场混乱怎么办?这些都需要展馆方有一定的预案,在承租审核上、在展场维护上多做些努力,从总体上来说,展馆责无旁贷;深层次来说,如果展馆能够协调全市的组展公司,工程公司,物流公司、设计策划公司、行业主管部门等成立专门会展行业协会,把这些特别的服务交给一个全行业公认的协会来操作,可能效果会更好,但是这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展馆挑起城市会展行业发展的大旗,不能因为制度的不完善而贻误商机;
以上浅见,欢迎拍砖,下一篇文章,聊聊三线会展城市的运营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