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百万市民的密切关注下,武汉2012年下半年“电视问政”落幕。这场被称为“期末考”的年终“电视问政”,针对武汉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十个突出问题”,请来承诺整改单位的29位负责人,走进演播厅,以电视直播的形式接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市民公众的评说监督。
电视问政作为时下新兴的一种监督形式,依托电视等公共媒体资源,让公众与官员直接面对面。以前不管是媒体还是普通群众,都是带着放大镜来解读问题,来分析政府通告背后可能隐藏的什么“秘密”,分析政府年度工作开展情况。而电视问政,官民面对面的交流对话,对于问题回避不了,更遮掩不了,大家不再是拿着放大来镜解读报告,而是装着显微镜来发现问题。这个时候,任何的假大空话都排不上用场,公众要的也不是模棱两可的回答,而是实实在在的“干货”。
问政,关键在于“问”。首先是谁来问的问题。不管是温州市还是其他地方搞的电视问政,都有地方大员在场,靠的是行政力量推动。站在上面的官员自然感到紧张冒汗,如果应对不当,也可能真会影响到个人的乌沙帽。这与民众想象当中的问政形式还有差距,因为即便有群众代表参与打分,但实在的推动力量不是民意。问政形式既要由上而下,也应该契合民意,允许自下而上的问政。
电视问政,问政之后要有下文。犹如中医号脉,找出了问题,关键是开出“药方”,提出应对之策。如果问政之后,矛盾依然存在,问题得不到解决,发展目标还是不明,民众幸福仍不可期,要取信于民谈何容易。所以问政之关键,还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引导,需要的是对官员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办法。只有制度给力,导向为民务实,官员才会拎着“乌纱帽”为民干事,而不能捂着“乌纱帽”为己做“官”。
“电视问政”这样的“民生大餐”,只在年末岁终还远远不够。公众希望政府年终能交出一份合格答卷,更希望在平时能提提意见,纠偏某些不合理的政务行为。
“问政”不能只在年终岁末
评论
2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