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谈今——陈敏昭史学文选


读史谈今
——陈敏昭史学文选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 472000
 
序言
 
在下喜欢阅读历史,古今中外历史书籍在我的上阳书院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和分量,编号为01的文件夹就是“历史博物馆”。历史书籍对我还有一种安神静心的功能,每当我感觉无所事事、或者不知所措的时候,就信手翻阅历史书,不久就能心静神安,思绪很快回归到理性上来。许多不同智者用各自的语言方式告诉我们:“想知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在和未来吗,那就阅读它的历史罢”;“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读史可以知未来”;“读史可以明智”,等等。想想也是,无论一个国家的变革力度有多大、变化有多快,总能看到文化的影响和历史的积淀。
这个文集是我阅读历史的一点认知和体会。我不是史学家,也不具有专业的素养,仅仅是一个旁观者、围观者,时不时地参与起哄的、没心没肺的匆匆看客和过客(谁又不是匆匆过客呢)。只是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扔下几个石子,能够掀起几朵浪花。
文集的编辑过程中,得到许多朋友和同事的支持。确实,朋友的理解和支持是我继续往前走的动力之一;动力之二应该是互联网,如果没有相对自由和公开的互联网,我也不会写那些让某些人生厌的文章。所以,我非常庆幸生活在这个有互联网的时代,尽管最近出现了某些不好的苗头。我相信,互联互通的力量是任什么东西也阻挡不了的;我相信,经由互联网打开的中国民主之路会越走越宽广,最终走向实实在在的宪政大道。
这部文集仅仅选择了十一篇文章:第1篇是《精神自由和智慧较量的战国》在中华历史上,战国,是个值得怀念和解析的年代:不只是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不只是制度创新、政治创新、军事创新、技术创新、法律创新;不只是外交艺术、战争艺术的翻新;不只是农业耕种技术、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商业贸易的进步;更主要的,它是中国历史上相对自由、民主、开放、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最灿烂、绚丽的时期;是打破僵化的封建贵族等级秩序、实现四大社会阶层士、农、工、商能上能下的时期,能者上弱智者下、有学识者上无知者下;化解、或者削弱了社会阶层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战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科技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第2篇是《中国专制与集权的历史传承》,讨论的是影响中华数千年的集权与专制问题,或许它在历史上曾经起过进步的作用,但是我们更多看到的是禁锢与制约。中国专制体制的不间断传承,除了社会结构,还有更深刻的原因那就是文化基因。中国的文化基因就是专制主义,从制度框架到意识形态的专制主义,它既扼制本民族的人身与思想自由,也排斥外来的进步文化,以独霸的一元文化形态主导中国历史。构成专制文化的核心就是多次被强奸、被篡改的儒家思想。除此之外,奴隶主义也是专制主义的基石之一。而历朝历代都有发生的一次次农民起义其目的不在于摧垮不合理的制度,而是进行维护和巩固那样的制度。有元曲唱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之苦,苦于体制而非苦于王朝,而农民军一夺得政权,立即因习前朝体制。农民起义成为了专制主义政治的一种调节机制,从另一个角度维护着专制主义的政治秩序。民众的专制主义意识成为专制主义体制得以代代相因的基础,人们从来就不曾以社会主体的角色,以主人的意识看待个人同国家、社会的关系;专制主义的最大特征是对生命的漠视,为了达到某个人或某一小撮人的利益不惜借用权力剥夺广大人民的利益,甚至残害生灵,“人民”在专制主义统治者的眼中不是生命,而仅仅是一堆数字。
第3篇是率性自然的精神助产士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西方伦理哲学和自我研究的开创者,天真,睿智,正直,自信,邋遢,高声善辩,是历史资料留给我们的苏格拉底形象。他认为灵魂不灭:灵魂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一生追求原“善”,认为美、真理和正义是事物的目的;他采用别具一格的诘问式教学法帮助人们提高精神和知识,最后成为以身殉法的法律守护者。
第4篇是伯里克利和雅典民主政治》,伯里克利(约公元前495年—前429年),是雅典黄金时期的执政者,古希腊奴隶主民主政治的杰出的代表者。他的理想和抱负是要使雅典不仅登上希腊世界霸主的宝座,而且成为“全希腊的学校”。他有一段振聋发聩的演讲:“我们的国体之所以被称作民主,是因为权力不是被少数人、而是被所有人民所掌握。当私人纠纷产生时,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正像我们的政治生活是自由而开放的那样,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这里每一个个人不但对他自己的私事感兴趣,也对整个社稷的大事感兴趣。”
第5篇是近现代自由与权利的肇始——英国〈自由大宪章〉读后记》,这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宪政文件,它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社会渊源和文化渊源,它是近现代自由与人权的肇始。自由和人权已经成为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和大多数人最通用的语言和人的最普遍的价值。它孕育出了一种以自由为动力、以分权为基础、以民主为形式、以法治为保障的新型社会政治形态。
第6篇是英国议会制度及其改革》,英国的议会制度被称为世界“议会之母”,它的手续之完备,程序之规整堪称楷模。作为行使国家权力、处理公共事务、涉及面宽并且影响深远的权力活动,人们不得不慎重,不能不慎重。在随后的两个世纪中,英国、法国、普鲁士和俄国的改革最终结束了封建专制的统治,议会制度如雨后春笋,纷纷破土于封建王权的废墟之上,现代议会民主制进入鼎盛时期。然而它并没有故步自封、停止不前,而是不断变革,使议会制度日臻完备。
第7篇是开创自由、平等、民主、包容的美国独立战争》,与法国大革命遥相呼应的美国独立战争,是美利坚民族为独立、为自由、为平等、反专制、反苛政的战争。经过八年的战争,逐渐形成了美国自由、平等、民主、包容的局面,奠定了三权分立、地方自治的宪政体制,而成为世界宪政的楷模。
第8篇是美国早期的民主与联邦制》,美国早期的民主因素来自宗教宽容与宗教契约,在 18 世纪欧洲启蒙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政治契约理论,认为在国家产生之前,上帝与人民、国王与人民之间都已订立契约,人民为了共同的利益与自身的安全,才同意将部分权力(公共权力)交给国王。因此,国王的权力必须建立在人民同意的基础上。契约是国家存在的基础;世俗权力的膨胀是导致专制的原因,因此,必须严格限制公共权力。政治体制应是“在大多数人同意下,根据自愿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政府。”美国人是乐观的自信的,这个性格之源于源于他们对人的价值的认识。一个封闭的民族,一个处于专制统治下的人民,是难以认识到人的价值的,因为他们没有衡量与施展才能的机会。只有在自由的土地上,人的价值才会充分显示出来,并真正为人们所认识。乐观与自信让他们永不停止地去追求个人与国家的发展。从最初的邦联制到联邦制到自治,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现代化道路,而最后确定的三权分立制度让他们用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牢固的凝聚力站在了世界前列。每个有良知的人都应该了解和学习这种宪政而不是装聋做哑或者不屑一顾。
第9篇是法国大革命:由激情走向恐怖》,法国大革命是一段被许多所谓的革命国家扭曲的、断章取义的、曾经令许多不明就里的人们激情澎湃的历史,给人感觉是激情的、浪漫的并且是富有理性的,是荡涤腐朽旧世界的摧枯拉朽的历史洪流,是人类争取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正义之举。然而,经历了中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是是非非后,在我的榆木脑袋里常常产生“充满激情的群众运动一定会走向极端而失去理性”、“大权在握的革命领袖一定会与群情激昂的群众运动相互激励而利令智昏”的担忧。法国革命带来的是灾难性的、让革命的参与者都感到丧气。我觉得,这其中的奥秘之一就是,美国独立革命既富有激情也富有妥协与忍让,而法国革命最缺乏的就是妥协与忍让,有的是刻薄和独尊,即使是同一阵营的革命战友,意见不合即拔刀相见。这种同志之间的毫无友爱的相互激荡、斗争不断升级,最后只能走向极端,必欲从肉体上消灭之而后快,这就是为什么革命的领导者一个个被自己的战友送上断头台的原因;奥秘之二在于,法国革命是一场由政治革命演变成全面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宗教等等的革命,是一场试图彻底改变人类及社会的革命,革命被不断加码、升级,他们试图用国家机器的暴力及其能够调动的资源,来重新安排人们的信仰、价值和生活方式,这本身就是从根本上违背自由原则的。相反,美国的革命则要相对单纯的多,他们只是对影响大家共同生活的政府进行新的构造,即宪政革命,对政府的权力范围、权力构成与制约做出合理设计,其余的则是公民的自由。奥秘之三,法国革命者非常崇拜权力,非常强调团结,集中,统一和服从。但是,这种团结不是相互协商、妥协后的相互尊敬的团结,而是高压下的屈服和跟从;不是坦诚相见后的意见归纳整理,而是“领导意见总是对的”、“领导讲的都是真理”式的集中和统一,长此下去,必然形成“一言堂”和领导的独断专横,最终走向家天下和极端专制。如果你有理由不服从,那么,他就利用掌握在手的权力机器强迫你服从,否则,就要把你投入监狱,或者从肉体上消灭你!我不知道,我相信你也不知道,那些随意地把自己的战友送上断头台的革命者最后也被革命的后来者送上断头台后做何感想。
所以,法国革命,想说爱你不容易!所以,中国变革,不能再走急风暴雨式的群众运动;所以,变革不必强求一致,分省、分区进行同样可以达到目的;多元化、不同意见、自由心声、不同利益诉求才是真正的社会。我们没有能力创建所谓的理想的统一标准的全新社会制度,但是,有足够的能力和时间尊重我们的同类,尊重个人自由意志,建设一个多元的、大家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社会。
第10篇是《变法求索者必读〈韩非子〉》,引导读者再次回到春秋战国,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思想大解放时期,是相对自由、民主、开放、创新的时期。它奠定了光耀千秋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是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集权专制理论和体制的形成时期。在当时众多的学术派别中,法家学派对后世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而法家中最著名的是韩非,他是战国末期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同时在某些方面也是集权专制理论和体制的建构者。总的来说,韩非的学说既实用又有理论开拓,是在中国这块特殊土地上开放的一朵社会管理奇葩,历朝历代,无论是变革实践者还是理论先行者,无不希冀从《韩非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韩非的“法、术、势”或许只是对某些执政者有用,而他的法的公开性和公正性(法莫如显)却是奠定法治的基础。
第11篇是地方自治与中国艰难而短暂的探索》,自治,是人的天性。地方自治是人类社会实践较早的文明结晶之一,人类的政治历史就是从个人自治开始的,而氏族部落时期是人类原始的地方自治或者称为原始的团体自治。近现代意义上的地方自治是限制政府权力、保障人权、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健康发展的宪政理性选择。不同国家在实践中结合本国情况发展了不同的地方自治理论。
美国的地方自治是卓有成效并且富有活力的,并且成为许多国家学习的楷模。地方自治和联邦制为美国民主的发展提供了富有活力的合作平台。
民国初年,中国的有识之士希望能够借助联省自治这种先进的政治体制促进“老大之帝国”的新生,进行了艰难而短暂的探索实践,全盛的1922年,全国三分之二的省份当时全国有27个省级单位响应,其中湖南、云南、北京、浙江等最为活跃,不少省份都制订了本省宪法等文件。但是,1924年执政后的国民党进行了改组,决定联俄、联共,决定学习苏俄建立一党专制模式的国家。1926年,国民党联手最初积极倡导并支持联省自治运动的共产党进行北伐,北伐战争彻底击溃了联省自治运动。实际上,联省自治运动是被中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大一统集权专制主义打败的。
联省自治运动失败将近百年。经历了血与火的大起大落的中国人,痛定思痛,将会对联省自治运动有新的认识与感悟。国家始终是因为个人而存在的而不是人因国家而存在。作为理性的个人主义在地方生活中的体现,地方自治将是自我负责、积极性、活力与创造性、市镇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城市空间所激起的团结互助和自我约束。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历了种种磨难的中国人,将会做出理智的、理性的、适合中国特色的选择。
读了这些简介,我想您能够发现有二个特点:一是无论记人还是说事都有自己的特色,没有或者少有人云亦云;二是这些文章基本上围绕着思想解放、自由、平等、民主和宪政建设等主题。希望我的些许努力能够为古老中国的新生做一点贡献。是为序。
陈敏昭
20121220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