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家族企业的治理问题


  香港人这两个星期给地震灾后情景震慑得情绪低落,心情沉重,难以宣泄郁闷。这条新闻有如一贴怪诞清凉剂,给多管闲事的香港人转移话题,交换情报、说三道四、月旦人物、纾解郁结,多点轻松,少点落寞。

  清官难审家庭事,笔者没兴趣了解郭氏兄弟争执因由。兄弟阋墙,亲者痛、仇者快、旁观者指指点点,是负和游戏,没有赢家。新地及郭氏三兄弟,都是笔者少数欣赏的企业及人物。笔者还以为郭氏们兄友弟恭,糅合儒家及基督教文明,为香港华人家族企业缔造永续经营的典范,成就百年大业,不让太古的史怀雅、怡和的凯瑟克及中电的嘉道理家族专美。如今,郭氏兄弟分道扬镳势所难免,教笔者最感唏嘘及痛惜。

  家族企业欠制衡力量

  家族企业不是亚洲独有,欧美日等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亦多是家族操控股权及管理。先进国家如美国,也有20%上市公司是家族企业。创业家白手兴家,喜欢亲力亲为,中外皆然。反观外国,企业一旦站稳阵脚,不管上市与否,大股东都找个职业经理人全权负责企业事务,自己退居董事局献谋划策、监督总裁工作。当然,也有大股东上市后,仍牢牢操控管理权不放(新闻集团的梅铎是一例),但比例不及亚洲多。

  亚洲的上市公司(中国大陆除外)不少是家族企业。外国论者一方面惊叹过去半个世纪,亚洲各国的经济成就、企业猛速壮大,但同时对亚洲家族企业的经营模式不以为然。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一役,淘尽不少主宰亚洲经济的家族企业,可归咎这些企业缺乏良好制衡力量,亦即企业治理机制差,不能客观监督大股东或董事会的决定。

  接棒后业绩多走下坡

  家族企业另一问题是下一代如何接棒。英美传统家族企业的第二代,由能者以职业经理人居之,其他家族同辈退出管理,只当股东或非执董,晚辈可从低层学起。这方法对继承者能力有一定要求,较能保证企业的永续经营。日韩传统是把主要业务传予嫡系,即长子或长孙。其他子女则鼓励往外闯自立门户(香港鹰君集团创办人罗鹰石正用此法)。这种以出身为准则的承传方法,不理继承者的管理能力,却是敲定安排,其他兄弟可乖乖认命,不用争产。台港两地及东南亚华人,多是「分身家」,第二代各有所属,之后各自造化。分得合理与否个易争执,分后各自为政亦难凝聚实力。亚洲家族企业在第一代创办人经营时最风光,第二代接棒后,业绩会渐失色,纵然盈利年年有增长,也落在竞争对手之后,这种价值破坏(value destruction)的现象与企业承传方法大有关系。

  新地以家族信托形式安排承传。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像新地的青出于蓝,在亚洲家族企业绝无仅有。我对它有所企盼,不是无因。可惜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企管亦难藏二虎,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