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柳君
家附近新开了一家档次还不错的餐厅,名叫“老上海”,楼上楼下两层,装修考究,看起来还不错。
因为平时工作比较忙,免不了常在外吃饭,自然是希望家附近能多一些干净、舒适的餐厅了。
这家餐厅的老板、老板娘看起来比较年轻,也许是因为新店开张吧,常见他们俩在店里忙乎。
上个月,他们开业的第一个月,我便约了家人一同去他们家品尝品尝。
上次去的时候,也许是新开业,店里客人很少,除了我们以外只有两桌客人。在我们座位的前排当时正坐着两个在用餐的男女,后来我们知道,这的确就是老板和老板娘。
那次我们点了我们平时喜欢吃的菜,菜上来后,感觉味道还不错,过了一会叫服务员上米饭。
谁知米饭上来却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米饭是冷的,而且很硬,那种吃了都感觉消化不了的硬。
我肠胃不太好,平日里都喜欢吃稍微软点的饭,而且要热的,家人便叫过服务员,请服务员换过一碗。服务员二话不说将我们桌上的饭拿走,却半天没有帮我再盛上热饭来。
后来知道了,那天可能生意不太好,饭煮的不多,给我们盛的那饭是锅底饭,而且电饭煲的电早就抽了,饭冷了也是自然。所以服务员不知怎么办才好,跑去跟吧台里的老板娘说,磨蹭半天还是没再给我们盛上饭来。
我们再继续吃了一会,餐厅又进来两男两女四个客人,刚好坐在我们的后面。
他们坐定后,点了一大桌菜,还有酒水和饮料。
吃了一会,他们便也叫服务员上米饭。
这时只见年轻的老板娘袅娜的走过来,而且经过我们的桌边,却丝毫没有要跟我们打招呼的意思。
老板娘热情的、满带歉意的对我们身后那桌客人说,很抱歉,我们现在的米饭是锅底饭,冷了,而且有点硬(她当然是听到了服务员反映我们的投诉)。
身后的那桌客人倒也豪爽,连声说,没事,那就给我们上炒面吧,大份的炒面。
老板娘连忙大声的吩咐服务员让厨房做炒面,然后继续袅娜的回到了她的吧台。
我当时坐在座位上,不禁纳闷。
老板娘这来回都经过我们的桌边,而且她与另外一桌客人的对话我们也不得不听的清清楚楚,米饭又硬又冷是先上给了我们,她怎么就没这个意识跟我们说声抱歉呢?
转念我想,恐怕是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这桌人少,点的菜也不多,更没点什么酒水饮料,可能算不上她预想中的“大”客户;另一个原因是我们已经消费完了,准备买单走人了,对于她来说,也没什么“利用价值”了。
好“现实”的老板娘,好“俗气”的老板娘。
中国人吃饭喜欢点一大桌菜,不论是仅仅只是与家人共餐,还是宴请朋友。
我也常见两个人吃饭,点7、8 个菜,外加酒水、饮料,可最后酒足饭饱后,却发现他们还有不少菜似乎连筷子都没动过。
这是什么心理呢?吃给谁看呢?
恐怕还是内心不够强大,不够自信,怕点少了让店家、让其他客人瞧不起吧。
我就奇怪了,你吃你的饭,你那么在乎旁人的眼光干什么呢?再说了,你也太把自己当作“重要人物”了,大家都在埋头吃饭,又有谁真的会在乎你吃的什么呢?
点这么大一桌菜,最后买单的不还是你?先别说你的收入不高,就算你的收入很高,这么吃一个是对胃不好,再一个是也不环保啊,多浪费啊。
我与家人在外吃饭,向来不在乎店家的眼光或者在乎其他什么客人有没有看我们。
能吃多少就点多少,绝不浪费,喜欢吃什么就点什么,绝不挑店里那些花里胡哨的“大菜”点。哪怕偶尔遇到“不识相”的老板或服务员,他们故意问一句,这么一点菜够了吗?我也照样坦然的看着他们的眼睛说,足够了。
以前待在广东时,我就发现在饮食方面广东人比较实际,也可能是受香港的影响。
吃多少,点多少,大家也不会觉得尴尬。更重要的是,吃不完的饭菜都打包,这是广东人约定俗成的习惯,谁也不会觉得奇怪,你不打包人家反而会觉得你不对。
可在其他城市,包括在我们这大上海,可就不是这样来。
动不动就点满满一桌菜不说,吃不完更是不打包的。
打包?多没面子啊?好像我们家就缺这点吃的一样?再说了,这吃剩的再打包岂不是不干净?
显然,这是价值观的差异。
广东人、香港人的做法无疑更自信,更环保、更节俭,也更值得提倡。
说回刚才那家“老上海”店。
第一次去他们店里消费,就让我们领教了老板娘的俗气,着实令我有些失望。
于是,不短的一段时间,我们就没再去过。
昨天晚上出去吃饭,路过他们家店时,发现店里客人还不少,我便向家人建议,要不再尝试一下,看看他们的米饭有没有改进?
于是,我们第二次走进了这家店。
谁知这次,更让我大跌眼镜。
当时店里客人不少,老板和老板娘开心的忙乎着招呼客人点菜。
要知道点菜这个环节,对于一家餐厅来说可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同样坐进来一桌客人,消费金额根据点的菜的多少会大不相同。老板和老板娘恐怕是担心服务员不够“灵光”,所以只要他们忙的过来,几乎每桌的菜都是他们俩亲自招呼着点。
上次我就领教了老板娘的俗气,心里便巴望着,点菜别又遇见她,省的心烦。
可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我们招呼服务员点菜时,服务员却去叫老板娘了,只见面容姣好的老板娘再次袅娜的向我们走来。
接下来,好戏拉开序幕。
我与家人平日在外吃饭的次数远远多过于在家吃饭,我们也想在家吃饭,但实在是工作比较繁忙,家里老人的厨艺又实在不敢恭维,便只得常常在外吃饭。
在外吃的多了,自然忌讳那些大鱼大肉,太过油腻,再加上我这人平日里饮食习惯就比较清淡,所以一般来说我们都会点一些家常菜。尤其是晚上,出于健康的考虑,更是会吃的清淡些。至于酒水、饮料,平时我们就不太喜欢,吃饭时更是不爱喝了。
昨晚,我们点了两个炒蔬菜,一个鱼汤。在点菜的过程中,老板娘瞅住机会,不断向我们推荐各类大虾,还有什么狮子头等。听起来就能让我没有食欲,当然我也理解,这些菜可能价钱都偏高,她这么卖力推荐也正常。
等到我们确定点完了,老板娘又不甘心的追问我们要什么酒水、饮料,我回答她,谢谢不要。她再次继续追问,并面露不屑的指着她刚刚写的点菜单说,“就这么一点吗?够吗?”我不禁想,果然俗气,但仍面露微笑的告诉她,“够了,谢谢你”。
老板娘甩了一下她那长长的披肩发,怏怏的拿走菜单,跨了几步走到一个服务员面前。
虽然我听不见她在跟服务员说什么,但通过她的表情,和她说话的嘴形,我能猜到她跟那位服务员说,“这桌客人就点了一个汤,两个蔬菜”,边说边摇头,还和服务员对视的笑了一下。
就这么个动作,让老板娘的俗气再次上升到更高的层次。
我就寻思,这老板娘她怎么就想不明白。
就算仅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也许有的客人一桌点很多菜,但他们是一周,甚至一个月才来消费一次;而像我们这样的客人,虽说每次点的不多,但我们几乎可以每天都来。
从总贡献的角度来说,显然我们这样频繁消费的客人在一个时间跨度内,消费的总金额是极有可能超过那些偶尔来一次的“豪爽”客人的,更何况我们就住在附近。
这么简单的道理,这老板娘为什么就想不明白呢?
看来,她无疑更看重的是“一城一池”的得失,更看重的是此时此刻的营业额。
她啊,很有可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自己耽误了自己家的生意。她既然可以这样对待我们,自然也免不了这样对待类似我们这样的客人。
生意不都是慢慢做的吗?你那么急功近利做什么呢?
他们家店门口的广告牌上写着,新开业,全单8.8折,但我们昨晚结帐时,并没有享受这个8.8折。我想,老板娘可能是觉得今晚生意不错吧,能不打折就尽量不打折,除非客人追问,否则还是装马虎的好。
果然“聪明”,果然“俗气”!
我们再思考一下,这么俗气的老板,怎么可能带出有凝聚力、有向心力的团队呢?
大家不过是凑在一起赚钱罢了,有钱赚时什么都好说,没钱赚了就做鸟兽散。
当然,这老板娘无疑也没想做什么大的餐饮事业,她也没这个格局和魄力,守着这个店能顺利的收回前期投资,再赚些钱她应该也就满足了。
这个活生生的案例只是冰山一角,但无疑,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乏“俗气”的老板,唯利是图的老板,在他们眼里只有此时此刻的现金流,此时此刻的利润才是王道。
什么企业使命、什么企业愿景,在他们眼里不过是些“大道理”,那是用来忽悠员工的。
但员工不是傻子,员工不会只听老板怎么说,员工更会看老板怎么做。
倘若老板唯利是图,心里想的只是怎么掠夺客户,怎么压榨员工,却天天在那唱高调,寻思着让员工“忠诚”,让员工“奉献”,真是会令人笑掉大牙。
倘若你是这么“俗气”的老板,你的手下做出一些“俗气”的事情,甚至做出“背叛”你的事情,你也不必气愤,不必奇怪,这也是情理之中。
谁叫你就是他们的“榜样”呢?
所以,老板们,经营好自己的正确价值观,约束好自己的行为,我们才有这个资格去管理员工。
作者:杨柳君@沟通、情商、领导力
杨柳君原创文章,版权所有,未经杨柳君本人许可,谢绝转载!
我自己都不完全同意自己昨日所写的种种观点,所以您若对我的文章有什么新看法,我都很乐意受教。仅在这里表示我对您的友谊。——杨柳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