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沪籍女孩占海特因在微博上公开“约辩”,争取异地中考权,备受舆论关注。上海警方向人民日报记者证实:8日,占海特父亲占全喜在上海人民广场被警方确以涉嫌“妨害公务罪”拘留。警方称其聚众非法集会,拒不配合民警劝离。占全喜将民警抓伤,经口头传唤无效,最终强制带离。而何时放人,“没那么快,要走法律流程”。(钱江晚报12月10日)
占海特父女没能得到上海青年才俊韩寒现身说法,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一种遗憾。特别是当这个江西籍的15岁少女因户籍问题,受到上海人歧视,被由此被称之为“蝗虫”的时候。主动从上海松江二中退学的韩寒,后来迷上写作、赛车,成为知名博客主、杂志主编等,特别是2010年他还入选美国《时代周刊》,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100人”。个中最大不同是,占海特是想读书没学上,韩寒是有学上,自己不愿意读。倘若韩寒能站出来替占海特说些话,即使只说“丫头,不读书咱也可以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对占海特都是一种精神的安慰。但遗憾的是,韩寒如藏在深水里的泥鳅,终没让人看见。
一段时间,被腾讯封了微博,又遭房东扫地出门,占海特生活变得愈加捉襟见肘。这对于高举“教育平权”大旗的占海特来说,无异是一个打击。遗憾的是,她父亲占全喜,亦因上海的“牢门”突然打开,被“收编”了。但互联网上支持的声音并没停滞。凭借这股力量,占海特决定将战火蔓延到现实世界,蔓延到上海教育主管部门的大楼前。其间,扬子晚报并没像腾讯和房东一样抛弃了她。该报并不忍心让“孩子冲在前面”,他们认为占海特“成为了这场教育利益调整的旗帜人物之一……身上寄托着太多人的期望,也代表着舆论背后的人心倾向,她无形中披上了斗士的斗篷,在为处在相对弱势的群体争取着支持分。”
由此,占海特被推到舆论的风头浪尖上。此节骨眼上,央视亦通过“东方时空”等媒体相继报道了“约辩”:占海特称,她之所以在微博上向上海人发出约辩邀请,‘本来是想心平气和地讨论,但是他们却是来骂人的’:当时是没有反对者应战,但是现场来了一些人,戴着口罩、眼镜,一直骂人。谁见过那架势啊?他们 不是来辩论的,是来吵架、砸场子的……他们反对是觉得我们抢占了他们的资源。其实资源本来不都是他们的,外地人也在创造资源。他们来上海打工、建 房子、卖菜、做清洁,只要能够生活下来,就代表为这个城市做贡献,他们也是新上海人。不能因为户籍上的差别就区别对待。资源本身是大家的。”
此后,京华时报的战车也缓缓开来。占海特亦通过这家媒体发声:“享受公平教育是我作为公民的权利”。“在上海韩寒躲了,不愿意替占海特说话,我们无可说,他是一个个体公民,毕竟力量有限。但官媒——瞭望东方周刊的文章《上海人与外 地人就异地高考约辩续:互指对方玩阴谋》似乎显得有些吊诡。这份杂志描述了冲突细节:“情急之下,占全喜一把将女儿拉到身边,略带江西口音, 振臂高呼:‘我们才是真正上海人,代表着上海的未来!’视频上被注释为‘异闹头目’的他还做了‘V’字手势。他身后是一些戴着墨镜、口罩的男子, 双手举着标语:‘抵制开放异地高考,维护上海人合法权益’。‘他算上海人吗?’人声喧哗。‘你代表什么,你代表你全家!’台阶下一犀利女声穿透人群。这个场景,成为2012年10月25日上海大沽路上最具戏剧性的一幕。”
你从哪来,又到哪里?从娘肚子里,最终会走进坟墓。无奈的叹息,过后,我们对生活着的国度,包括生着的家,与生活的城市,无不是在希望中生,又在希望中灭。直到苟延残喘的生命休止前,仍会像现在一样发出一些争吵。固然无法去指责谁,就像此时,我们很希望既是书记又是市长的韩正能够站出来平息这场争吵一样,抑是没有指望中的希望。这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早前在一篇谈户籍制度的文章中,引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教授余淼杰的话说:“户口管理制度自1958年生效以来,已有半世纪,作为保证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计划经济必要的配套政策,时至今日,真有必要问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作为创造中国经济奇迹的主力军,‘世界工厂’的创造者,却不能同比例地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好处,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大不公不平之一。”事实上已注意到占海特发起的战争。
据观察中,那些“大上海的捍卫者”同样感到委屈。此间,疑似有些吊诡的瞭望东方周刊娓娓道来:“与占海特频频接受媒体采访不同的是,不少上海籍网友在微博上抱怨‘上海媒体集体失声’……除了若干微博群,这个人还刚刚组织了一个叫做‘守沪者联盟’的线下小团体。另一位言辞激烈者‘任逍遥—RR’对本刊说,任何希望异地高考开放者‘都会在未来被历史审判’。这些人,都被占海特称为‘光头党’,大多数不愿意对媒体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群里有人回复说,上海 、北京的媒体都是外地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不会为本地人说话。”
到了这种时候,我们突然觉悟,批评韩寒、批评腾讯、占海特房东及媒体都有失公允的。韩寒只是个体,他没有决定乾坤的能力;媒体只是站在媒体的角度,说他们认为该说的话,而腾讯与占海特的房东,则是“受害者”,他们是受到幕后“黑手”的操纵或威胁才不得不为之。他们得罪不起那些伸长的“黑手”,就像占海特的父亲“老占海特”,被抓一样,他们无能为力。换位思考,“大上海的捍卫者”此时埋怨上海媒体其实也不公平。个中的道理浅显的很,发言权并不属于他们,要么是面对这趟混水避之不及,要么是担心触怒了龙颜。
这种时候,不管是南歌北唱也好,南词北弹也罢。祖国各地的媒体,都不肯卖上海的帐。尤其是占海特父女被“大上海的捍卫者”斥为“蝗虫”后,媒体似乎都被激怒了。《令人惶恐的“蝗虫说”》、《法治时代,只有公民没有“蝗虫”》、《“蝗虫”之骂背后的难题》、《先有高考地域不公,后有排外情绪》、《争取异地高考权是在维护教育公平》、《异地高考改革只能加快不能动摇》……遍地开花。
这下好了,早前对事件处理不当的上海,陷入舆论的漩涡。即使他们肯于恢复上海媒体的发言权都无济于事。在户口制度没有改革之前,话语权已被剥夺。
一直主张“宪政”领路中国的南方都市报,自然不甘在这场“辩论”中落伍。那篇《期待在激辩中形成异地高考的共识》:“异地高考话题引发的争议,早先在制度的顶层设计层面各方就存在较大分歧,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曾表示各自的苦衷,但有一个基本共识,那就是异地高考有利于实现广泛的公民受教育权,是今后制度革新的大方向;另外,我们也注意到,该制度的利益相关者,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其立场往往因户籍所在地的区别而大相径庭。江西籍女孩占海特因户籍问题而辍学,近来,她发起的异地高考‘约辩’,引来不少争议甚至谩骂,直观地呈现了异地高考政策背后的利益纠葛。”的出炉,将“辩论”推向了最高潮。终被认定为是“占海特一家的最坚强舆论后盾。”(文/梁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