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封路与河底的石头


      (作者:韩咏红)新任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果然说到做到,自上周在政治局会议上列出“不封路”等八条新规后,最近他南巡广东就采取了轻车简从的安排,不仅不封路,没让武警驱赶围观的村民,还打开车窗向路旁民众微笑挥手,这些西方民主国家里司空见惯的小事,在中国成了舆论热点。

  官方媒体与都市报纷纷引述深圳交警信息指出,习近平视察期间,累计行程150多公里、途经巿区多条主干道。车队行进中,没有封闭任何道路,公交、出租、私家车与车队并行。实名认证的深圳网民也在微博上发帖证实,他巧遇习总书记的“车队”,实际上是“车不成队”,因为其中夹杂了数部私家车辆,以致他拍不出一幅像样的“车队”图片。而且沿途各路口未见警察、便衣,连交警也没有,仅见一辆清障车。

  “不封路”、不张挂横幅,开窗挥手等举动,让外界看到习近平作为政治人物的智慧与灵巧。尽管仍有自由派知识分子强调“本来就不该封路”,讥讽媒体小题大作,不容否认,习近平身体力行的这股新风,对大多数民众来说还是受用,有心理冲击力的。

  官老爷出巡要仪仗队清道,民众肃静回避——清王朝早在1911年已倒坍,中国也经历过民国、中共建国等政治变局,政权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延续千年的“官爷出巡,肃静回避”传统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见封建帝王思想在中国之根深蒂固,说到底,大张旗鼓的安保往往与提升安全度没多大关系,它的更大作用是展示官威,满足官老爷的帝王瘾。无怪乎,学者郑永年就著书形容现政权是“组织化的皇帝”。

  以“不封路”为新领导作风的标记,这招直击中国官本位思想的核心,在宣传上又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同样地,习近平上任后出巡的首站选择了深圳,以此高调展现自己作为“邓小平路线”继承人的形象,也让人印象深刻。

      不过现实证明,高层试图创新风,要地方官员不扰民、不超规准备却不容易。罗湖渔民村里,近百名幼儿园小朋友为迎接领导人,在操场上集体练习挥舞小旗帜练了两天;在广州,作为环境治理样本的东濠涌最近加强治理,当局安排工人把河底的石块全部捞起,以高压枪清洗。

  最终,新任总书记的这股新气象,究竟只是上者一头热,还是会由上到下的贯穿到整个官场之中,仍是个问号。形象地说,中国积累多年的官场文化也是难以撼动的石头,要扭转整个风气恐怕不如清洗东濠涌的石头般容易。

  尤其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当局能允许多少舆论监督,能在多大程度上对民众放权,也还是个问题。

  针对“不封路”的新气象,中国经济学家韩志国昨天在实名认证的微博中评论:言论开禁胜过道路开禁。他写道,不封路就是不限制自由,但自由既包括行动自由也包括言论自由。从制度角度和人的本性来说,言论开禁胜过道路开禁。只有行动自由和言论自由都实现了,希望才真的来了。

  上述批评甚是精彩,却也可能预期过高。“不封路”,是不扰民、不用特权,不摆官威,与提高自由是两回事。至今,新任最高领导人发出的强烈信号,包括民族复兴、提升福利,反腐与改革开放,对扩大自由与政治体制改革的着墨并不多,清楚反映了高层对问题的轻重缓急判断与预定的工作先后排序。

  当然,光要做已经宣示的几项——哪怕只是表面上做一点,也够官员们忙了。像“不封路”和更早前候任总理李克强说的“不念稿”这两项,到明年“两会”(全国人大与政协年会)召开时,几千个代表与委员怎么“不念稿”?真叫人好奇。由此也可想见,实质的中国政治改革依然会十分缓慢。当然,作为历史悠长、体积庞大的国家,即使表层的变化已足以保证好戏连场。学者指出,2012年是中国现代政治“元年”,原本的派系政治仍在发挥作用,新领导又要展新风,这一切,都标志了中国进入“吸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