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议大林业——景观化林业


  自从到林业部门工作以来,对林业发展的思考与研究一直在不断深化。最初的思考与研究成果,自然是《走进大林业》一文。在这篇篇幅不长的体会性文章中,我提出了产业化林业、景观化林业和生态化林业的概念。这“三位一体”,可以简称“三化”林业,也可以简称“三元林业”。概括起来,可以用“大林业”统称之。在此之后,经过再思考,先后形成森林发展阶段论、森林资源生态环境论等系列文章。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我似乎越来越觉得,对“大林业”的思考与研究还比较粗浅,有待深化升华,需要深些、深些、再深些。

  在宝鸡工作期间,我对太白山森林公园、青峰山森林公园、嘉陵江源森林公园、通天河森林公园、鸡峰山森林公园印象深刻。2012年3月,我刚到林业厅,就接手了森林公园条例的立法工作,陪同省人大领导同志在十寨沟森林公园、骊山森林公园做立法调研。之后,又深入秦岭之中的金丝峡、牛背梁、茅草坪、红河谷、楼观台、朱雀森林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以及榆林沙区森林公园考察学习。在汉中“三问三解”期间,先后深入到紫柏山、汉水源、五龙洞、黎平森林公园考察调研。金秋十月,森林多姿多彩的季节,又先后在秦岭与巴山之间的南宫山、天竺山、上河坝、云雾山等森林公园考察调研,并在米仓山森林公园考察参观,欣赏光雾山森林之美景。进入11月又在宝鸡市的关山、龙门洞森林公园,千湖湿地公园进行调查研究。美丽的森里景观和森林里如织的游人,给了我灵感,给了我智慧,给了我力量。我看到了无比壮美的森林画卷:大批城乡居民你来我往,络绎不绝,在森林公园休闲游玩,欣赏森林美景,放松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健康体魄。从“阳春三月”的鲜花烂漫,到盛夏酷暑的凉风徐徐,再到“金秋十月”的红叶漫山,从城市居民到乡村人口,人群争相进入森林,森林里游人如潮,这已经成为一个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或者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人与森林大融合的新时代。这更加印证和强化了我的一个认识,即“过去,人是森林的一部分。现在,森林是人的一部分。”最近,我感觉这句话似乎还不够透彻、不够全面。因此,在这里我需要再补充上一句“人与森林互为一部分,你中有我,我只有你,和谐共荣”。由此,我展开了想象、假设、思考和研究的进程,我看到了林业发展的代际变化。

  第一代林业:森林化林业。大家常说,森林是人类老家。森林里的人是最早先的人。在人类初始的时候,人在森林里生息繁衍,所需全部资源由森林提供。在遮天蔽日、浩渺深邃的原始森林里,人们熟练地采集森林植物,娴熟地猎取森林动物。人类与森林进行默契的合作与顽强的搏击,并从中获得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需的动植物产品。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第一代林业的特征,这个字一定是“食”字。人类初始的经济活动,一定是发源于森林中的经济活动,包括“林下经济”,也包括“林上经济”。人类初始的发明创造,无疑是在森林中生存、在森林中学习的智慧结晶。这个时代,人类发展的重心在森林。但这一时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对森林破坏微不足道。在早先人的心中,森林如大海,浩瀚无比,凶险无比,但森林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这个时代,人类只是大森林的一小部分,人们灵魂深处敬畏森林,对森林之中的人力难以制服的猛兽怀有恐惧心理。人们将敢于大胆、冒险穿越大森林的人描述为英雄、勇士。在中国文化中,“豺狼虎豹”的坏形象就是这种恐惧的体现。

  第二代林业:产业化林业。在“森林化”林业时代,人们从采集植物、狩猎动物过程中,渐渐地学习栽培作物、驯养动物。长此以往,栽培作物、饲养动物成为人们日常最主要的活动,最终实现了栽培与饲养的“常态化”。这个栽培与饲养的“常态化”过程,其实就是“农业化”过程。在此过程中,人类经济活动的重心转向农业和村庄,人们围绕着作物种植地和动物饲养地定居下来了。这个时代,虽然人们继续向森林索取动植物产品,但毕竟栽培取代采集、饲养取代狩猎,农业担当起向人们提供动植物产品的主要角色。在此变化过程中,似乎森林变得轻松了。而事实恰恰相反,“农业化”促进了知识和技能加速增长,导致人口规模显著扩大,引发木材、薪材等森林资源需要迅速膨胀。由此,以木材、薪材为主的林业兴盛起来。由此,有人靠做木材、薪材生意,以及贩卖山货特产,而成为那个时代引人注目的“暴发户”。据说中国文化中的“财神爷”就是一位在秦岭山中伐木材发了家、致了富的人。当然,也不是人人都能靠木材、薪材致富,“卖炭翁”就是一个典型的失败者。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举起了斧头和锯子,砍向树木,砍向森林,迫使森林从平原向山区退却,从低山向高山退却,从浅山向深山退却。斧头和锯子让郁郁葱葱的森林蜕变为寸草不生的秃岭,由此导致巨额“森林赤字”。如果也用一个字概括第二代林业的基本特征,这个字一定是“材”字,木材、薪材、食材、药材。在第二代林业时期,林业工作、林学家与经济学家成为好朋友,思考最多的问题是如何增加森林的木材、薪材、食材、药材产出量?采伐是这一时期林业工作者的拿手好戏。在上千年的刀耕火种、毁林造地、伐木取材浪潮中,那些河流中下游、靠近平坦区域的森林消失殆尽,以至于不少人以为这些地方就是天然的农田。于是乎,在不少人思想深处,森林与山林成了“同义语”。随着森林退却“豺狼虎豹”也向深山老林退却,几乎到了无处藏身的地步。

  第三代林业:生态化林业。大约在250年前,人类开启了工业化进程。从工业化先行国家的经验观察,在工业化初始阶段,森林产品需求增加,森林资源压力增大,森林面积呈现出加速减少的趋势。加之,工业粗放扩张,污染排放增加,人类面临土壤污染、水体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人们需要增加森林面积以修补日益扩大生态环境“窟窿”。当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材料工业和能源工业迅速升级,出现工业产品替代森林产品大趋势,农业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迁徙。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转向城镇。由此,森林“如释重负”,从而开启了“休养生息”之门。工业化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以及“知识爆炸”所创造的高科技,使得国家有能力启动恢复与重建森林的进程。这个时代,恢复与重建森林,其目的已经不再是获取森林动植物产品,不再是为了森林中的木材、薪材等经济价值,而是追求森林所具有的涵养水源、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生态价值。由此,森林地盘在扩张,绿色版图在扩张,实现“森林赤字”向“森林盈余”的历史性大跨越。突出生态价值发展林业,就是第三代林业。第三代林业时期,林业工作者、林学家与生态学家联姻,优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发挥森林生态功能,增加森林生态产出量?营林造林,包括飞机播种、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是这一时期林业工作者的重点工作。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第三代林业的基本特征,这个字一定是“绿”字。不断掀起新高潮的植绿大行动。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林业正在做的事情,基本着眼点是发挥森林生态主体功能,加快改善生态环境;基本任务是扩大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蓄积量。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重大林业工程建设,以及设立自然保护区,都是强力推进第三代林业发展的集中体现。

  第四代林业:景观化林业。人类文明发展从森林出发,走向田园,走向城镇,走向辉煌。但人毕竟在根本上带有自然属性,人类文明最终将呈现出城市-乡村大融合,城市-乡村-森林融合的大趋势。来自森林,回归森林。人与森林大融合,人与森林和谐相处,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森林走进城市,人群走进森林,人与森林双向走进,相互拥抱,必将开辟人与森林关系的新篇章、新境界。人们从“水泥森林”走进“绿色森林”,身临其境,欣赏美景,吸入鲜气,吐出浊气,避暑纳凉,探幽览胜,尽情享受林海之幽静,林海之喧闹,在与大森林大融合中舒缓心理,净化心灵,强健体魄。人们惊喜地发现,森林是构思精妙的天然“美术馆”、天然“体育馆”和天然“博物馆”。“豺狼虎豹”不再是人们恐惧的对象,而是人们不惜花钱识得“庐山真面目”的“好朋友”。其实,中国在农业时代,人们就有学习“构筑”和“消费”园林家园、园林城镇的文化习惯。富裕人家,尤其是豪门大户,其居所多是园林式宅院,在享受财富之利的同时享受自然之美。推而广之,21世纪的知识社会,普遍富裕起来的人们,聚集在城镇共享财富带来的便利,走向森林尽情享受自然之美。发展森林,让森林美景遍布城乡,必然成为21世纪美学发展的新潮流。另一方面看,恢复与重建森林,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提升到一定高度,以及城市化达到一定高度,生态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人类真心爱上了森林,羡慕田野生活,开始追求森林的美学价值,到乡村去,到森林去成为高品味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加快了提升林业景观功能的步伐。至此,森林带来的精神利益占据上风。发展森林景观,经营森林景观,这是21世纪林业发展的进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这就是景观化林业,也就是第四代林业。如果用一个字概括第四代林业的基本特征,这个字一定是“美”字。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美”是“生态美”的主体。“森林美”将成为21世纪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主题。由植绿到植美,富而美,绿而美。美字当头,美化城市,美化乡村,美化祖国。第四代林业时期,林业工作者、林学家与美学家谈情,嘴边说得最多的问题是如何使森林变得更美丽,如何增加森林的美学价值?林学与美学实现了完美结合,森林美学、森林艺术将成为受人喜爱的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中国的国有森林经营由木材经营转向生态经营,进而再度转向森林美经营;国有林场将会整体转化为国家森林公园,进而晋级为服务大众的公营事业机构。更多的居民将工作生活在森林城市、园林社区。审美需要具有无限提升空间,景观化林业具有无限发展空间。在大森林之中,每天都在上演生命的“交响乐”,森林之美,惊天动地,沁人心脾,诱人魂魄。

  不同世代的林业具有不同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内涵。21世纪将是林业工作者与林学家、经济学家、生态学家、美学家齐聚一堂的新时代。由此,林业兼备了产业化、生态化、景观化三元功能,也就是进入了“大林业”时代。今天,我们恢复与重建森林,发展第三代林业即生态化林业,面临着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提高森林蓄积量是“双重任务”。未来,培育和经营森林,发展第四代林业即景观化林业,我们面临着优化森林景观结构和提升森林可观赏性的“双重任务”。在第一代林业基础上发展出了第二代林业,在第二代林业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第三代林业,第三代林业必然孕育发展出第四代林业。由第一代林业上升到第四代林业,这是林业求发展、上台阶,不断迈向新阶段的历史规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登高望远,未雨绸缪。完成好第三代林业的“双重任务”,一定要为将来第四代林业的“双重任务”打下坚实基础。森林的构建和更新周期比较长,从现在起就要着眼未来景观化林业,统筹规划,不但要按照生态学要求栽树、多栽树,而且要按照美学要求栽好树,把树栽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林业工作者要尽快请美学家登堂入室,壮大森林美学家、森林艺术家队伍,提早做好发展景观林业的思想准备、理论准备、组织准备、人才准备和政策准备(第四代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