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下跌引发的反思


  
A股逆中国经济发展大势而行,令人匪夷所思。面对A股的下行,大家在找原因,期望找出病根,最终对症下药,有关部门或个人没有通盘考虑股市问题,而是简单地将交投结构(散户与机构参与交易比)与股市下行相结合,得出股市下跌的罪魁祸首是散户多。如此结论,又如何能治得了股市下行。
A股逆经济发展大势而下行,逼我们对一些问题进行反思。
一、股市定位问题
当初,股市定位为国企改制服务,事实上股市切实为企业改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国企经过近二十年的改革,已基本完成改制任务,随着国企改制任务的完成,股市的定位就应回归其最优配置资源的作用。可惜的是,目前还看不到股市发挥最优配置资源的作用,常见的仍是在为企业服务尽,所以就是股市疲态显,新股发行却不止。据报道,目前有700家企业等着过会。
二、大小非问题
2005年之前,股市不振,人们将原因归结于股权分置,于是经过多年酝酿,股改随之进行。股改时因担心庞大的国有股或法人股进入流通对二级市场造成的冲击,制定了锁定期:即非流通股送股之日起12个月后,可流通上市公司总股本的5%,24个月后,可流通10%,36个月后,才可100%流通。其中,持有公司总股本5%以上的非流通股股东被称为“大非”,持股5%以下的,被称为“小非”(小非在12个月后即可100%流通)。这就是所谓的“大小非”。股改之后,因非流通股有锁定期,未对即期市场造成冲击,大家将股改作为利好,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大家感觉投资的机会来了,纷纷进入股市,进而创造了股市的07辉煌——股指涨到6100余点。大家都以为是股改的功劳,歌功颂德。可是随着大小非的解禁,股市盛宴逐渐退场,进而转化为“熊冠全球”的资本市场。人们都在盼望股市的熊姓何时能去?股改之后,市场还是那个市场,可是为何从极牛到极熊呢?问题就出在大小非减持上。推出股改时,有人计算过,股改前非流通股若全流通,等于再造了三个二级市场。现如今,若大小非减持,而无资金承接,只能以下跌来应对。可以说,大小非就是股市上头的堰塞湖,随时都可能对上涨的股市迎头痛击。
三、IPO发行问题
股改之后,即是全流通市场,新股就应该“全盘”——-所有股份一次性发行。事实上,我们的新股发行仍采取老方法,先期发行一小部分,IPO之前的股东,根据股份多少,有不同的锁定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小限”问题。“大小限”与“大小非”一样,超过锁定期即可进入市场,这是股市上的第二个堰塞湖。由于先期发行少量股票,IPO定价比较高,透支了二级市场的增长性,容易造成一上二级市场,便调头向下。
四、股指期货问题
推出股指期货的初衷是稳定市场的,是为机构套期保值的。问题是,有了这个套利工具之后,机构不再惧怕股市下跌,甚至有打压股指再在股指期货上套利的冲动。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在国内经济下行的情况下,股市上涨缺乏基石,相反这些利空消息却可以为股指期货做空所利用。股市走熊之后,资金纷纷出逃,没有新资金进场,股市维稳都不易。在这种情况之下,不排除大机构利用股指期货做空赚钱。做空是容易的,只要手上有股票卖就是了。
融资融券与股指期货一样,对股指有助涨助跌的作用。
股市大跌,逼迫我们重新思考股市定位与股市相关制度建设,并完善相关制度,力促股市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