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将成为全球性的经济瘟疫


  伴随着美国开启印钞机,各国政府的“量化宽松政策”不断加码,通过货币政策的极度宽松来推动经济增长已经成为全球各大经济体的一致选择。

  9月6日,欧央行宣布启动直接货币交易计划(OMT),在二级市场无限量购买成员国国债,以压低成员国融资成本。具体操作上,欧央行将根据利息、利差、流动性、波动性等因素来决定是否购债及购买的规模,购买债券的期限集中在1~3年。同时,欧洲央行的OMT计划将和欧洲金融稳定机制(EFSF)和欧洲稳定机制(ESM)合作执行,其目标不但要稳定危机成员国的国债利率,同时还兼顾这些国家金融系统的流动性。

  9月19日,美联储推出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QE3),将0—0.25%利率维持到2015年底,美联储除了按计划继续每月购买45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到年底外,无限期每月购买400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债券(MBS),在前两轮量化宽松中,美联储已经采购了2.3万亿美元的国债和MBS,目前还将执行扭转操作,将总值6670亿的短期国债置换成长期国债。在美国政府大举释放流动性的同时,日本政府也不甘示弱,就在9月19日当天,日本央行政策委员会决定将资产购买计划的规模从70万亿日元扩大至80万亿日元,新增10万亿日元的购买对象为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各5万亿,其中长期国债的购买期限从明年6月底延长半年至12月底。这是日本央行自今年4月以来再次加大宽松力度。

  10月2日,澳联储降息25个基点,将现金利率从3.5%下调至3.25%。

  大肆释放流动性几乎成为各国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尚方宝剑,然而流动性是一把双刃剑,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个无可回避的后遗症——通胀隐患。

  首先,货币极度宽松客观上引发全球货币不同程度的“竞争性贬值”。无论是美联储推出QE3当天,美元应声而落,9月20日到,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瞬间跌破6.30元,而后一路下滑到目前的6.28元,下滑超过200点。同样,日本宣布增加10万亿购债计划后,当天日元兑美元和澳元的汇率分别下跌46和40个基本点。

  其次,从中长期来看,货币宽松政策必将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从美国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后果来看,QE1导致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上涨36%,石油价格飙升59%。QE2导致油价上涨30%。QE3和日本、澳联储的量化宽松对大宗商品价格的推升作用在今后一段时间将逐渐显现。未来两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将在各国的轮番释放流动性中渐行渐高。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2011年我国外贸依存度高达50.1%,其中进口依存度为24%。作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将通过进口原材料价格变化传递到中游及下游企业,对国内市场的价格体系产生冲击,中国经济将毫无悬念地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压力。9月份PMI指数回升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生产企业对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预期。

  全球新一轮流动性宽裕之路已经开启。货币宽松和信贷宽松,从政策目标来看,增长是硬道理,从政策后果来看,通胀是后遗症,50%的贸易依存度决定了无论中国政府在未来一年采取什么样的货币政策,通胀作为感染全球的瘟疫,流入中国已是不可避免。更何况地方债务平台近年来延展下来的十几万亿债务客观上将构成了对货币政策选择的硬约束。只要印钞机成为债务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案,通胀就是全球各个经济体必须面对的传染性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