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韩咏红)平心而论,中共总书记胡锦涛在十八大开幕式上做的报告,对他领导的党和国家正面对的诸多难题,以及中共选择的应对方法,都进行了较全面与直接的阐述。
不论外界对十八大报告提出的改革图景是否满意,不可否认的是,领导层对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加速与切实推行的共识是贯穿于全报告中,报告甚至透露出对改革“时不待我”的焦虑感。
“推进”、“坚持推进”、“加快”、“全面”,这类在汉语里看起来普普通通的词,当出现在政治报告时,每一个用词都是字斟句酌的结果,也都反映了领导人与党内各派系在有关问题上的共识或妥协。再者,当问题说得越具体越透明,越显示落实决心的明确。
这些强音用词,在十八大报告涉及经改与政改的章节里尤为明显。
关于经改,相对于2007年前的十七大报告列纲还停留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十八大列出的纲要已升级而且明确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且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直指要害称“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至于政改,十七大报告的纲目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今年这个层级提高到坚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报告直白地要求“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谈到人大职能时,报告指明要加强对政府“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涉及中共和宪法的关系,十七大报告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今年则是“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而且强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不出所料,加强“纯洁性建设”这个新提法进入了十八大报告关于党建的章节,十八大报告还出现新的“三型”说——“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共与中国政府文件,过去只有“服务型政府”之说,“服务型”政党,这是第一次。
十八大报告还首倡“实行党代会代表提案制”,要规范党内差额选举,并“形成充分体现选举人意志的程序和环节”。
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看,报告中有关“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的表述,也让人欣喜,这种用词彰显领导人对于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回想起来,在十七大报告说的是“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今年则是“继续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可见高层责任感确实有所不同。
不过,一些评论人对于本次报告“了无新意”的批评,却并非没有原因。其关键恐怕不外乎,一、报告对于一系列的改革并未提出落实方法,还不能鼓舞人心;二、愿景式的目标,中国民众这些年看得不少了,但是真正落实的不多,所以一份报告说得再好,人们也难激动。
报告得到怎么样的社会回应,有时原因不在于报告本身,而在于当时的社会氛围。
两天前一个北京朋友问我,干嘛十八大报告还要说“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到底什么意思?我想,与其批评中共坚持保守姿态,不如解释为它面对的“改旗易帜”压力巨大。这恰恰是中国当前的社会现实,尽管经济还在持续增长,人们对于政府的执政合法性,对政治现状是否应该与能够维持下去,正开始打问号。
当前,加速改革已成为体制内共识,社会求“变”的心理更强烈,当局承诺的改革步伐,有可能还满足不了社会的期待,或者说,光说已经不够,民众要看到实效,看到具体实施与落实,还要很快看到变化。
而这正是中共十八大所面对的真正挑战——如何将全景式的改革蓝图落实。随着信息的发达与民权意识的提高,民间积累的改革意愿增强,中国改革的动力从官方转向民间。对中国整体而言,这是保证改革不会回头的积极信号;但对中共来说,却意味着如不能掌握主动进行改革,则将“被改革”。当局面对的不只是压力,而是潜伏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