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具有很高的发展经济天赋


  大约在6万年前,现代亚欧大陆族群的共同祖先走出东非,来到西亚地区或中亚地区,逐渐产生族群分化,分化出白种人的祖先与黄种人的祖先,她们的后代逐渐淘汰了亚欧大陆原来的人口。黄种人的祖先向东发展,经过南亚、东南亚,来到东亚地区,此时大概在4万年前左右。一路迁徙,一路繁衍,相貌也逐渐改变。到达东亚地区的黄种人祖先,相貌应该比较接近现在东亚黄种人的相貌。

  达到东南亚或东亚的黄种人逐渐进一步产生分化,分化出缅甸人的祖先,汉族与藏族共同的祖先。汉族与藏族的共同祖先来到青藏高原东部边缘,逐渐分化出汉族(华夏族)祖先人群、藏族祖先人群、羌族祖先人群,以及其它一些民族的祖先。华夏族祖先人口向东或向北迁移,来到黄土高原,然后逐渐向华北平原扩展,获得人口繁衍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功。黄河中下游地区成为华夏族群的生存繁衍地。

  黄河中下游属于暖温带和中温带气候区,是最好的温带气候区。黄河中下游也属于东亚季风气候,东亚季风气候是世界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季风气候不是那么稳定,属于变化幅度大的气候类型,这导致东亚地区容易发生旱灾或水灾。

  黄河中下游地区四季分明,冬寒夏暑,生活在此的人口,要逐渐适应这里的气候。长期在此生存的汉族先民,在适应大自然的过程中,塑造了现代汉族人口的基本天赋。

  黄河中下游气候适宜农耕生产,汉族先民逐渐发展出精耕细作的农耕生产模式,可以使单位面积耕地产量达到较大值,可以实现较大的人口密度。较大的人口密度状况,促使人们的密切交往,促进了技术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前进。密切的交往促进了礼仪的产生,礼仪产生促进了社会的文明,文明的社会培养出文明的人口。

  农耕生产意味着频繁的单调的农业体力劳动,长期的进化趋势,要求人们适应这样的现状,这导致东亚农耕人口锻炼出了勤劳的体力(可以长时间持续劳动的体力,爆发力可以不强),培养了勤劳的性格天赋,逐渐形成了勤劳的社会文化。

  农耕的季节收获模式,意味着短暂的食物收获期,漫长的食物储存期。定期的食物收获与定期的食物储存,要求人们有规律或有计划的消费自己收获的食物,不能过度消费。东亚气候的不确定性,要求人们以防万一,这必然导致人们更节俭的消费自己的食物,尽量做到有所盈余,这导致了东亚人口较高的节俭或储蓄天赋以及节俭或储蓄的文化习俗。

  冬寒夏暑,明显的四季变化气候模式,增加了东亚农耕人口生活的复杂性。复杂的现实,特别是寒冷的冬季环境,要求东亚人口保持较高的智力水平。农耕的季节劳动特色,也间隔着农闲周期,勤劳的东亚人口在农闲时期是闲不下来的。盖房子、修路、娱乐等活动不可避免的在农闲时期产生。勤劳的东亚人口,适宜农耕生产的东亚季风气候,导致了耕地的高产,也导致了农忙人口可以养活较多的人口数量,这促使非农耕人口大量产生。非农耕人口的大量产生对社会的发展对社会的繁荣意义重大。文化人口的是非农耕人口重要的构成部分,农闲时期的存在促进了文化的普及。东亚长期保持的对知识人口需求状态,以及保存的一定比例的知识人口,对提高东亚人口的平均智力大有帮助。

  勤劳的东亚人口,适宜农耕的气候,促使东亚长期保持了较大的人口密度,这促使东亚长期保持了较大的繁荣程度,提高了社会的复杂程度,对人口智力增加了新的要求。长时间内,人类的进化方向总是按照需求方向前进,这个进化过程本身是残酷的,物竞天择。几千年的时间长度就足够了,就可以较大程度的改变人们的智力(智商)水平。

  东亚农耕人口不要沾沾自喜,事实上,长期生活在温带地区的农耕人群,都实现了较高的智商水平,这是一个普遍的世界事实。差别只是,由于东亚冬季的气温相对同纬度的其它地方偏低,这导致东亚地区的高智商人群可以分布在纬度较低的地方,比如岭南地区接近热带的亚热带区域也分布着高智商人群。基本可以断定,冬季才是决定群体智商进化水平的主要气候因素,是否拥有冬季,对人群的智商进化是很关键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冬季越冷,越有利于人群的智商进化,应该是某个适当的冬季气温水平,最有利于农耕人群智商进化。

  没有冬季的生活环境,是热带土著人口智力不高的主要原因。冬季气候对婴儿或儿童的生存是一种考验,这其实是考验婴儿或儿童的父母的综合能力。那些不能给自己的孩子带来熬过冬季的条件的父母,由于难以留存后代,其遗传基因意味着被淘汰,温带农耕人口群体智商水平主要就是这样被提高的。

  温带农耕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的两端,东部是东亚,西部是欧洲。北美洲温带地区属于新大陆地区,古文明比较落后,原住民后代所剩无几,可以不予考虑。温带地区按照气温状况划分,包括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其中分布温带人口较多的是暖温带与中温带。寒温带人口一直比较少,就是现在也比较少。中国亚热带地区人口比较多,欧洲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区)地区人口也不少。

  北半球温带农耕地区主要包括几乎全部欧洲地区、东亚农耕地区。温带农耕人口及其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后裔数量估计,欧洲大概有7亿人口,中国以外的东亚地区有2亿人口,北美有3亿人口,世界其它地方大约有一亿类似人口,加起来大约在13亿人口数量附近。世界汉族人口大约有12亿左右,约占世界类似天赋人口比例的一半。

  勤劳、节俭、高智商的国民天赋,在古代的温带农耕社会是很有意义的,这样的天赋在现代社会也很有价值。这三个人口天赋性状可以较大程度提高经济腾飞的速度,在社会制度合适时,可以迅速让大家走向高度富裕,让一个国家迅速成为发达国家。

  长期的温带农耕生活,比如中国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模式,繁琐而有规律的生活劳动,无需爆发力,锻炼出了稳定的国民性格天赋。没有捷径的生活模式,促使人们老老实实的无奈的重复劳动。那些容易冲动的人,逐渐被淘汰。长期的农耕社会,促使东亚农耕人口保持着较好的脾气,安静的性格。没有捷径的道路,锻炼出了老老实实的人口。东亚适宜农耕的气候,勤劳的人口,带来较高的人口密度,带来人们频繁的交往,促使礼仪的产生,也促使人们性格的稳定,也许性格不稳定人口会在相互冲突中消失。

  稳定的社会,带来稳定的家庭生活模式。各人自扫门前雪,繁衍后代靠自己,养活后代靠自己,没有其它捷径。这样的踏踏实实的家庭生活模式,养成了东亚男性的顾家习惯或天赋。这样的繁衍后代模式,促使男性性能力变的次要起来,这带来了现代东亚男性世界最低水平的性能力。在比较原始的社会或热带社会,较高的男性性能力可以增大繁衍后代的机会,这也是那里的男性性能力强大的原因,也导致那里的男性不太顾家。顾家的男性,可以带来完善的家庭结构,对培养后代很有好处,可以实现家庭教育的良性循环,对提高国民素质或提高国民责任心大有帮助。

  东亚先进的社会发展程度,国家政权模式的稳定建立,很早就结束了部落时代。这意味着存在一个区域广阔的稳定社会,避免了内部的血腥冲突。靠劳动生活,不靠抢掠生活,这带来了东亚人口的非暴力天赋,促使东亚人口成为世界最不具有暴力性的人群。也萌生了人性的善良天赋,促使东亚人口表现了较高的善良天赋水平。

  东亚人口较高的平均智商,温和的性格天赋,密集的人口分布,高频率的相互接触或交往,产生了强烈的荣誉感,相互攀比或虚荣心也由此而生。这带来了一个积极向上的社会,文明竞争的社会。攀比或虚荣心也鞭策东亚人口更辛勤的工作。强烈的荣誉感或衍生出的其它事物,进一步促使东亚人口洁身自爱,加强了东亚人口的奉献精神,减少了东亚人口的不道德行为或犯罪行为。

  强烈的荣誉感,温和的性格,善良的天赋等因素,导致在同等条件下,东亚人口构成的社会,是恶性(暴力)犯罪率最低的地区之一,这客观促使东亚人口可以建立更和谐的社会。

  东亚的自然状况决定了东亚人口的天赋状况,比如上面的各种因素都会导致东亚人口缺乏爆发力,这导致东亚人口在现代体育比赛时,处于劣势状态。爆发力不强并不代表体质不行,事实上东亚人口在同等条件下,比如同样的社会制度或同样的生活水平条件下,可能由于东亚人口性情温和,导致东亚人口的人均寿命最长,白人次之,黑人最短。大陆地区常常引以自豪的人均寿命较高的事实,其实来自国民的寿命天赋因素。你不可能拥有全部,你在拥有相对优势的时候,你也会拥有相对劣势。东亚人口由于拥有强烈的荣誉感或自尊心或天性善良,这导致东亚人口自杀率最高,白人次之,黑人最低。

  毫无疑问,东亚人口是现代国家的理想国民。东亚人口构成的国家,在合适的社会制度条件下,可以实现高度的富裕,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实现社会的高度和谐,实现最小的暴力发生概率,实现最大的人均幸福水平。中国人口是东亚人口的主体部分,高经济天赋的中国国民是中国辉煌未来的坚实基础,不仅有辉煌的人均状况,更有辉煌的总体状况。

  东亚黄种人与西欧白人血统关系较近,生理差别较小。如果黄种人在一端,黑人在另一端,白人就处在二者之间,不是处在二者的正中间,而是比较靠近黄人的一端。我曾经看过一个法语电影,法语的妈妈我竟然可以听得懂,这显示我们在形成妈妈这个词语的时候,东亚黄种人与欧洲白人的共同祖先还在一起。

  从智商角度,从勤劳角度,从节俭角度看人类,与汉族类似的人群几乎全部分布在北半球的温带农耕地区。现代世界,由于移民因素,北半球温带农耕地区的人口得到扩散,比如扩散到南半球温带地区,甚至热带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