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成小学生早恋折射出了教育缺失


“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追,四年级的帅哥一大堆,五年级的情书满天飞,六年级的夫妻一对对”。这个创自民间的打油诗,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下小学生们情感生活状况。而与之相验证的是,来自媒体的一项调查表明,有两成小学生承认自己恋爱。这个对于我们这样保守的过度来说,其实是个并不轻松地话题。因为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看似好玩的感情东西,如果过早地身陷其中,无疑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不仅如此,这个问题还让我们实实在在感受到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侵袭与干扰了。

    关于早恋这个问题本身,在此不想做过多的解读。因为在国人看来,一般只是发生在成人之间的恋爱,才被认为是正确的,在校学生就发生这样大面积的爱恋问题,应该是不可理喻的事情。也许有人认为,对于11、2岁小学生来说,所谓的早恋是个伪命题,因为他们仅仅是懵懂之爱,以模仿大人恋爱这种形式表达,根本用不着担忧。其实,说这种话的人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我们更多的是要看到产生小学生大面积早恋这样的背景。然后才下结论。

    其实,小学生早恋问题,在国外有,在国内也有,但是都是极少数的,在国内过去几乎是极个别的问题。对于极个别问题,我们没有必要大惊小怪,那是身心发育的特例和个案。那么今天发生这样的大面积早恋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有没有更值得注意的问题呢,以个人浅见,答案是肯定的。

    出现这个现象有着广泛的社会生活背景。首先,是催生孩子性早熟的食品因素使然。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食品中有意无意被发现有着各种各样的与人有害的激素,食品安全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不管是来自于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餐桌上、零食中都有很多催生孩子早熟的食品,孩子们无疑是直接的受害者。也就是说,现在不少的孩子不是自来熟,而是被催熟,被提前催熟。身体早熟必然导致生理上提前发育,现在孩子们生理性特征提前显现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其次,是文化的侵袭与干扰。大量的西方文化以及国内某些文化糟粕的影响,对孩子们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这个问题在当下更为严重,国内对于影视类作品没有分级,导致孩子和成人以一个标准欣赏,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导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模仿力。这个问题,在调查中也得到验证。所以,国内影视作品的分级管理,应该引起当局的高度重视。

    还有一点,本人感觉到更应该要强调。也许是杞人忧天,抑或是孤陋寡闻所致,就是透过这个问题看到更为深层的问题或者说是危机。那就是要警惕西方生活方式对于中国未来的影响。美国的布热津斯基曾经放言,要把和平演变寄望于中国的第三代、第四人身上。如果我们认真地梳理一下,就不难发现,现在的年轻人甚至包括孩子,对于所谓的美式民主、美式生活方式表现出高度的认同。这中间不缺席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的鼓噪。小学生大面积出现早恋问题,当然是有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文化背景,因此,我们要解剖这个“麻雀”,来反思我们管理和教育上缺失,进而采取符合中国国情的措施,强化教育与引导,否则,孩子们的思想如果更多的被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所占领并主导,必然从恋爱权利波及到更大范围、更多领域的个体权利的追逐。宪政之下,追求个人权利是正当的,但是权利永远是和义务相对等的。但是西方文化入侵我们的时候,总是灌输的是权利而有意无意“忽略”义务,以此来加大管理者的难度,进而达到搞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