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栋楼房都成为一个微型发电厂,每一个素昧平生的人可以通过互联网相互帮助、密切合作,新技术所产生的新经济模式似乎是未来世界的最佳出路。在资本与信息的全球化席卷21世纪的各个角落时,金融业和服务业逐渐顺势成为了美国支柱产业。然而,在《高盛眼中的世界》中,高盛董事长吉姆·奥尼尔却对此似乎无动于衷,他预言了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之后,金砖四国的崛起将成为新的财富基地。不幸的是,他说对了。因为,新技术和新能源的成熟尚待时日,而工业制造业的提前转移则会给发展中的大国带来机遇。2008年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说明,高盛将战略重点放在新兴市场经济体,从传统资本主义强国逐步撤退,使它逃过一劫。在他看来,世界是依靠欲望和诱惑的法则建立起来的,自由资本主义所提出的“世界是平的”梦想,将会在抗议贸易战和抵制外来商品的群体性运动中夭折。
由此,来自哈佛商学院的盖马沃特教授在《下一波世界趋势》中提出了世界3.0的观点,在他看来,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由此所带来的效益将会远远超过我们所想到的程度。但是,全球化既不能走以往军事侵略的殖民主义,也不能走经济侵略和文化同化的“和平演变”之路,毕竟,几千年地理和历史所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和政治,不可能完全达成一致而没有冲突。要保存和尊重多元性,首先在于每个人要有一种深刻的有别于国家或全球公民概念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不是人权和主权的争议,而是以理解、沟通为前提,借助越来越发达的科技,使得每件事、每个观点、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与他人达成基本的一致,从而避免文化冲撞所导致的冲突。金融投资能使贫困地区获得发展而不背上“吸血鬼”的恶名,新技术能使更多人更方便交流而不是侵犯隐私——这样的进步才能使更多的人受惠,而不是感到生存危机。
对此,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做了进一步的阐释。他认为,人们在机遇或风险到来时,往往有本能反应和理性抉择两种选择。一般来说,本能反应最快最直接,也往往容易给自己带来麻烦,而理性抉择相对来说要慢,也不容易出错。但是,大多数人都有思维惰性,更倾向于直觉和本能,所以,无论是在职场还是在家庭中,我们都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样,家庭、社会和世界,都能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在《什么改变中国》中,张维迎教授表明了自己对于未来中国的设想,并指出中国改革30年的成就,是顺应了民主与自由的社会大势,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模式”其实并不存在,“改革失败”也就等同于社会退步。但他没有考虑到的是,物价上涨、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大多数人的直觉和本能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受损,认为自己在改革中被边缘化了,从而无法相信他的理性判断和数据分析。互联网上到处弥漫的对政府和专家的不信任,很大程度上也正是这两种思维方式的冲突。那么,如何让自己的结论与老百姓的直觉一致,从而减少谩骂和攻击,这是否也是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应该补上的一课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