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鉴定一件文物收费200元,开一张鉴定证书收费2000元,有的专家一天最多时能开出1000多张证书,靠出卖证书和透支自己的信誉大肆敛财,而许多收藏者还蒙在鼓里,捧着证书做着一夜暴富的迷梦……”。
文物市场乱象纷呈,已是众所周知。鉴定专家胡乱鉴定,也是自然的市场选择---既然有那么多的伪收藏者者做着文物发财梦,有一帮被铜臭污染的大嘴文物鉴定专家也就不足为怪了。
文物鉴定专家的大嘴巴,从泛滥的电视鉴宝节目中即可见端倪。从央视到省级卫视,再到一般的电视台,几乎都有电视鉴宝节目。而每个节目都请了所谓的鉴定专家,节目泛滥鉴定专家也跟着贬值。而节目现场鉴定专家的插科打诨与随意评定为国宝云云,而且每次高潮部分都是鉴定专家给出市场估价来。
上电视混个脸熟,搞成明星鉴定专家,便完成了市场牟利的第一步。然后就可以坐地鉴定,滥发证书,明码标价,靠大嘴巴和证书来赚钱了。难怪,有鉴定专家坦诚,他就是靠鉴定证书挣钱,年薪可达60万...
如果说文物鉴定专家们慧眼如炬,其鉴定结果具有相当的准确性。发证书收钱,其实也无偿不可,因为那是真本事,靠本事吃饭,别人不得置喙。讽刺的是,现在的鉴定专家大抵都要加个“伪”字,他们发的证书没有公信力。简言之,他们能把国宝真品给鉴定成赝品,而又把赝品给鉴定成珍品文物。
如果说鉴定专家把赝品给鉴定成真品,至多是让藏者空欢喜一场或充当了一回冤大头。可是,如果把真品给鉴定成赝品,再像有的鉴宝节目玩出“锤砸秀”,就像王刚那样,一锤下去,被人调侃为“90%以上都是真品,而且三成是珍品”。
现在的文物界,已经变得没有了“文化”只有“物欲”了。这固然是市场使然,但是大量钻到钱眼里的文物鉴定专家的存在,无疑助长了文物异化的态势。而文物鉴定专家张嘴就是钱开张鉴定证书就能挣大钱的快捷通敛财方式,更使得文物鉴定成为炙手可热的职业。以至于,在文博机构混过几年的即可摇身变为所谓的鉴定专家,更多资本触觉敏感的人,也往往会搭起草台班子成立所谓的文物鉴定机构,并和娱乐化的媒体机构相配合,以所谓鉴宝节目作为噱头,推升非理性文物消费的泡沫,并提高那些所谓文物鉴定机构和专家的身价。可以说,这已经成为一个怪圈,一个以牟利为动力的市场怪圈,怪圈里面,充溢着层层叠加的连环骗局,只苦了那些文物盲们,花费巨资淘来的不是宝物,而是受骗。
当然,受损最大还是中国的文物与文物市场。作为世界上的文物大国,如果缺乏法制和法治双约束的文物鉴定机构,文物鉴定机构就很难予以监管,文物鉴定专家也就江湖化...这样的体制机制,只能是逐市场潮流,利益至上。文物鉴定机构缺乏公信力,鉴定专家成江湖骗子,中国文物大国的声誉也会被污名化。
文物收藏,本是极雅的文化行为。真正的收藏家,眼中盯的不是文物值多少钱,而是为了把文物传承下去,使文物的文化价值得以积淀续存。在市场情境下,文物和经济挂钩,通过拍卖载体完成市场行为,也未尝不可。尽管如此,时不时曝出的天价文物市场价格,其实也是其内蕴价值的货币体现。
可这个应理性发展的文化市场,却因为鉴定专家的胡乱鉴定而面目全非。依法规范文物市场,建立风险可控监管有序的文物鉴定机构,严格审核鉴定专家资格,才是涤清文化鉴定市场乱象的关键。
被铜臭污染的文物鉴定怪现状
评论
编辑推荐
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