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颁发给中国作家莫言的消息,正在改变着中国各地未来的中学语文教材,已经有两大出版社表示,会考虑在语文课本中增加莫言的作品和有关诺贝尔文学奖的相关介 绍。作为央视一年一度的年终大戏,春晚每年的主题都是总结这一年震动国内外的中国大事。而今,莫言喜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传遍中华大地,已有网友大胆预测“莫言必登央视蛇年春晚 ”“莫言将在大年三十晚向全国人民拜年”。(10月14日《中国新闻网》)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管如何说都是中国文学的荣耀,也是中国人的骄傲。由于中国人的诺奖情节太纠结太复杂太持久,各方多元的评价也就难以避免。尤其是在转型期的中国,这种 解读契合时代的脉搏。无论是意识形态层面的拔高和贬抑,还是红尘民间的喜爱与侧目,莫言的自我认知却显得中庸:不以赞颂为喜不把批评为意,且坦言莫言热不会超过两月甚至一月…
清醒的莫言,浮躁的众言,鲜明的对比之下,且看被过度消费的莫言隐喻的社会生态。
先说教材。这些年教改,中小学语文教材不再全国统一,全国“流通”十数个版本,但一些传统经典作家教材的删与改一直敏感着社会各界的神经。赞同者认为,语文教材也要与时俱进; 反对者批驳,如此删改漠视经典轻亵传统。此番莫言作品被两家出版社考虑进语文教材,引发更大争论更是必然。一得诺奖就入教材,恐怕用与时俱进讲不通,怕是追逐诺奖的光环,让人觉 得出版社有些势利有些轻浮。语文教材选纂,在中国的传统教育观中,可不单纯是为了句读字句和修辞,而且融汇了修身道德观念,即为了传道。出版社跟风追捧莫言,不惟让社会舆论愕然 ,也会让师生们觉得可笑。且从技术主义层面讲,莫言作品,语言幽默地域色彩浓,文意风格有先锋主义的属性,且多有色情暴力方面的细节描写。这些成人内容,对中小学生来说,恐是“ 少儿不宜”。若出版社再搞些自以为是的节版洁本,莫言作品入教材就失去了意义。有些经典不宜入教材,有些作品天生就是教材范本,莫言的作品属于前者。
再说莫言上春晚。这话题轻松多了,而且属于民众逻辑,是娱乐化的解读。这种过度消费莫言的方式,看似是对莫言的稍微讽刺,可也是公众颇具创意的自然解读。作为宏大叙事的体制内 春节联欢,虽然早就变成了民俗,但是节目编排依然充溢着官方特色,凡是被纳入官方成就的人与事,往往会在春晚亮相,作为体制对个人的关爱与奖赏。莫言,算是体制内的作家,但也是 接民气顺地气的作家。在此语境下,莫言上春晚,也是有可能的。不过,像春晚这样的舞台,谁也不晓得莫言会怎么选择。公众断言莫言上春晚的判断,其实不是怕莫言上春晚,而是怕莫言 上春晚当摆设,变权力美学和庸俗狂欢的附庸。公众对莫言上春晚的消费,其实越过度越好,因为那不是对莫言的不满,而是对春晚俗套化的讽刺与批判。
消费莫言的还有出版业和影视市场,虽然莫言对自己的“热”有冷的评判,可莫言作品被出版社借势诺奖热版也是合乎逻辑之事。每年这个时候,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总是热一阵子。莫言 的作品早就是影视大佬的最爱,这个毋庸讳言。在故事奇缺的时代里,莫言的作品被短平快一窝蜂地搬上银幕荧屏又有什么奇怪的呢?
即便是资本市场,一些传媒股也在周五攀上涨停。敏感的资本触觉,更能以迅捷的功利细胞,去浸润和吮吸莫言获奖的利润商机。这就是市场,这就是诺贝尔奖的弥漫效应。即使是莫言自 己,得奖后也不得不感慨消费市场的现实,拿出700多万奖金,在北京也买不到心仪的大房子…就此而言,莫言算是对人们过度消费自己宽容的自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