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与心态成熟


  民生主义为孙中山所倡导的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中的一项。民生主义是孙中山的“社会革命”纲领,它希望解决的课题是国家的近代化,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

  民生的内涵具有时代性。在今天,它指的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和进步权的拥有、延续和提高,以及这些权利在人民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中的展现和享有。当前,民生问题还面临着严峻的现实困境,而这恰恰是我们进一步改善民生的出发点。改善民生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的原则。只有动员包括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在内的整个社会的力量,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崭新的革命理论,以人为本是其核心,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科学发展观通过实施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来满足当前的民生需要和未来的民生需要。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全面发展,主要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思考,在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把民生问题处理好。当然,这里的全面发展也包含着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互为前提、相互促进。人的协调发展是社会协调发展的动力,是根本。对于可持续发展,主要是指既考虑当代的发展,又要考虑未来的发展;既考虑当代人的民生需要,又要保护后代人的民生利益,其目的就是要在完善民生需要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社会生产力,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目的就是要体现人全面发展中的可持续性与历史过程的统一,重点关注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与长远发展问题。

  从民生的展示中,不难看出,民生的全部内涵几乎都和个体心态的成熟息息相关。个体如果处于次成熟心态、不成熟心态甚或精神病性心态中,以人为本就根本不可能完美地展现。人的根本展现在个体的存在上,这种存在首先是物质的存在,即个体身体健康,身体能够运转自如;其次展现在精神上,个体心态成熟,积极、乐观、欢欣。

  成熟心态有三类,利他和运谐是旁触型的个体心态,悦纳、升华、预筹、好学是主谋型的个体心态,善动和幽默是谋触型的个体心态。利他,有利于他人,触他并有利于他;运谐的核心是共赢,主体与他体共同获得进步、发展和昌盛,要触及他体,在触及的过程中,推动共同的进展、胜利和成功。平和、渐趋与圆润既有利于个体,也在运作中使他体感觉得自然、舒服、易于接受,在触及时,他体感觉柔和。悦纳、升华、预筹和好学全是主体对自身的谋略性操持,主体对所遭遇的一切都能愉快地接受,主体能够将自己所有的普通、平凡和一般赋予崇高和神圣的内涵,主体能够对未来进行恰切的期望,营建合理的迎取接受区间,确立对未来的悦纳,主体对一切存在都至感兴趣,强烈地追求知晓、掌握与操纵,并付诸实践。谋触型的心态既在运作中涉及他人触及他人,又对个体自身具有谋略意义。个体对自身的存在经常动静交替激抑,动动静静,静静动动;激发而热情高涨,抑制而韬略积淀;动则闻风而动,急如闪电,静则龟趺如植,生已不在。动会触人,当以善及人,给人幸福;静也触人,堪以福抚人,绝无相扰。个体维持足够量的运动,保持本身的动态平衡,满足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保证个体各种生理系统运转自如,精神感受舒畅愉悦。既有谋于人,也有谋于己。谐趣可触人,谐趣也能自愉,富含深刻人文内涵的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拂人人乐,抚己己安;人间高尚的给人舒心欢悦的空间存在,人皆乐在其中,己也乐此不疲。经营好一句话一个情节一个动作,让滑稽把和人共处的时空,润和得难处尽消,尴尬荡然。

  个体心态成熟了,个体也必积极、乐观、欢欣,民生的基本也就获得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