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刚一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就瞬间成为万里之外中国网络上的最热新闻。伴随悬念揭开,热火朝天的猜测、真真假假的传言即刻消散。
评审委员会认为“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莫言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籍作家,创造了历史,是中国文学的标杆,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大大提振了国人对中国文学的自信。诺贝尔文学奖是国际影响力最大的奖项,将此殊荣授予莫言,是对中国作家的认可,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中国人的诺贝尔奖焦虑。
莫言是中国文坛的重量级作家,在国际国内享有很高的声誉,获得过很多重要的奖项,北大中文系教授沈晓明评价道,“他的文学才华、创造力、艺术能量在中国文坛上应该说是举足轻重、首屈一指的,莫言的高度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高度。”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作家中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作品如《红高粱》引起广泛的赞誉,其作品《生死疲劳》今年刚在瑞典成功出版,为其获奖踢上了临门一脚。他获此殊荣可谓不负众望,实至名归,
中国在诺贝尔文学奖领域取得零突破,标志着终于有中国作家获得了世界的认可,固然是国人的骄傲,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莫言孤军突起,更多的只是代表其自己的水平,不意味着中国作家的整体水准达到了世界级别,相反,中国作家还差一截,还需继续努力。
文化学者朱大可曾批评中国文坛是“垃圾场”,此话虽是情绪性表达,但也道出了中国文坛的种种现实。时下文坛,评判标准往往倾向于作品的赚钱能力,一些作家作品的畅销不是因为作品内容本身的魅力,往往是靠包装、炒作、忽悠。翻开中国作家富豪榜,排名前几位的没有莫言,中国畅销书排行榜上有太多快餐化作品,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极为有限。
中国文坛充斥着浮躁的气息,以致后继力量较为薄弱,新生作家们很少有人愿意甘做冷板凳,写长篇小说,大都追求快餐化写作,梦想一夜暴富。用这种心态写出的作品,经不起时间的检验,没多少文学营养。即便他们的某些作品市场号召力很强,但哗众取宠,故弄玄虚之作,纯粹是博眼球,照此下去,会导致中国文学衰退。
如朱大可所言,“作家的实力、影响力和赚钱的能力是三个不同概念,有实力的作家在今天未必最有影响力。”作家不能为了功利而创作,否则这样的作品基本上没有什么价值,那么这样的社会也基本上没有什么希望。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在多元文化的世界格局中,增强软实力,成长为世界文化强国,是一个急需面对的课题。
毋庸置疑,这需要一批有实力,有人文关怀,有人性力量的作家。作家的眼界与胸怀,决定了其作品的高度与深度,也决定了其作品的生命力。我们期待莫言之后,有更多的作家写出震撼人心的作品,攀上文学高峰;我们期待能有更多的作家登上世界文学的最高荣誉殿堂,拥有世界级的影响力;我们为莫言感到兴奋,也更希望中国文学有更广阔的未来。
莫言荣获诺奖但中国文学还需努力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