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如何践行“人民幸福是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尺”


  □李杰辉

  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工作报告中,汪洋书记指出“把是否以人为本,是否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检验和衡量我们一切工作的重要标尺。” 这一重要论述贯穿整篇工作报告之中,成为新形势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理念。最近,汪洋书记在深入各地调研时再次强调:“人民幸福是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尺”,这是对党代会精神的践行与升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的改革实践从过去“摸着石头过河”到当前步入改革“深水区”时期,改革要继续深入需要从制度上整体推进,需要“顶层设计”给力。党代会报告以“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作为“顶层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无论从辩证思维或科学态度来看,都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代会工作报告提出的这一重要论述,清远应如何践行?笔者认为可围绕“定方向、破误识、育产业、创模式”四个方面,进一步明确方向、端正认识、选择路径、创新模式,推进清远“桥头堡”战略全面实施,建设幸福清远。

  一、定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

  当前,改革已从初期“人人皆受益”的“帕累托最优”环境,进入到难以避免“无损被改革者利益”的“深水区”“攻坚期”,政府自我改革触及利益格局的力度愈大,遇到的阻力与风险也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改革能否推进,如何推进?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省党代会明确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

  广东是中央寄予厚望的“深化改革先行区”,而清远又是汪洋书记“点题”最有条件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突破的城市之一,当前应着重深入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明确方向,高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旗帜,“借东风、开快船”,借力广东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试的机遇,突出审批改革“减、放、转”,打破背离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利益格局,发挥政府担当“市场守夜人、规则制定者、竞争裁判员”的作用,消除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引致“政府不为、市场不能、社会不公”的现象。着力培育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增强意思自治。不断深化“三打两建”行动,完善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积极探索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长期的经济发展积蓄制度能量,提升人民的幸福感。

   二、破误识: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经济成就众所周知,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完全性,使现实中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社会现象:一些官员形成了非此即彼的“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的单项维度价值观,把党的利益放到了人民利益的对立面上;也有一些国企忘记了其国有属性,将“为人民服务”职能让位于“为政府挣钱”幌子,演变成与民争利的利益集团等等。如此“官本位”定义下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势必日益减弱政府存在的合法性基础。

  无论从马克思主义还是现代民主理论看,人民都是权力的主人。按照现代政治学原理的一般理解,政府在本质上应该是每个公民让渡出一部分自己的权利而形成的,服务于公共利益,进行社会公共管理的公益机构。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自由是人民争来的,不是什么人恩赐的。”对此,省党代会提出:“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也是建设和享有幸福广东的主体。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我们必须破除人民幸福是党和政府恩赐的错误认识”。这是一种执政理念的进步,合民心顺民意。

  处于全面实施“桥头堡”战略、实现“二次跨越”的清远,通过端正认识,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增强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水平;以深化“正风”行动,整治“庸懒散软”和“吃拿卡要”的歪风邪气,优化机关作风和提升行政效能;以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助推官民良性互动,给予群众权利诉求的正常通路,营造包容性舆论环境。切实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三、育产业:大力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

  当前,广东的人均GDP已突破7000美元,正面临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拐点。在这个既是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又是矛盾增多、爬坡过坎的敏感期,唯GDP增长的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人民追求幸福指数和GDP增长同步的价值取向日趋强烈,培育发展“幸福导向型”产业将加快转型升级与建设幸福广东结合起来,显然有着经济与社会双重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列宁说过,社会主义生产“就是如何使全体劳动者过最美好最幸福的生活”。邓小平指出“我们一定要根据现在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沿着这些发展生产为人民谋幸福的理论脉络,省党代会提出:“大力发展健康服务、节能环保、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等幸福导向型产业,引导转型升级的方向”。就是通过创新发展模式从粗放型的发展路径中解放出来,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民生幸福引领发展转型,把GDP增长变成群众幸福笑容。

  清远加快转型升级,应以“科学发展观评价指标体系”作“指挥棒”,选择路径,切实走出GDP增长的“丰收悖论”,寻找幸福“最大公约数”。通过加大要素市场化,继续谋求市场经济的“制度红利”,以城市扩容提质形成新的“人口红利”,大力发展“幸福导向型”新业态,培育新兴生态型产业。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扩大各项民生事业建设,加速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普遍增强民生福祉。

  四、创模式:创新社会治理模式

  在社会深刻的变革和转型过程中,政府单一的行政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在社会日益多元、自组织能力不断提高、参与要求逐步增强的背景下,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趋势不断强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指出,要构建一个“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省党代会进一步明确,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就是要改变过去政府包揽社会治理的传统模式,逐步形成“小政府、大社会”的治理模式。当前创新社会治理,首要之义是厘清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各归其位,各尽其能,根据温家宝总理提出的“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政府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建设以公权力“法无授权不可为”,私权利“法无禁止即可为”作运行规则的法治、有限、阳光、责任政府。此外则需明确,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政府不应该成为治理的唯一主体,多元的社会必然需要多主体参与社会治理,以达至官民平等共治的“善治”。

  清远创新治理模式,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首先要着重创新社会组织建设,培育公民意识,扩大公众参与,传播企业公民理念,发展公益事业,共同构建成熟公民社会。其次要切实推动城市基层治理模式的转变,实现从“行政化”的街居制转向“治理化”的社区制;再次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制度供给,培育发展村民自治组织,促使各利益主体理性对话、平等博弈、达成共识,化解“政府管不了、法院管不着、村委管不好”的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农村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