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真实感人的中越战争纪录片,他们是国家的英雄,他们不应该被遗忘!
一段珍藏25年的影像,揭开一段陌生并不遥远的战争——“我就是宁可死,也要把任务完成了!”
那些豪情,那些笑容,复活在战火硝烟的影像里。
《生死兄弟连》为您讲述战火催燃的战友生死情!让我们重温25年前的战争影像,感受人间真情的重量!
出征前,李玉谦拍摄“122”战斗突击队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战前准备
这部纪录片首次通过珍贵的战场影像资料、翔实的战场幸存者调查、真情流露的战场幸存者回忆、饱含人文关怀的视角,带领观众进行强烈的心理体验,让人们直面战争的残酷,进而反思人性的美好。
这部片子反映的是25年前老山轮战中的一场战斗——“122”战斗,以及战后参战者的命运和对战争的思索,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25年前,老山前线上的战地记者李玉谦拍下了这场战斗;25年后,他穿越硝烟的迷雾,依次寻访战斗中的亲历者,拍下了伤残干部、退伍战士和烈士家属面对生活的挑战,是如何奋斗的。
纪录片真实展现全军唯一被授予最高荣誉的济南军区某部“双大功七连”当年的战争经历、参战老兵口述和战友的生死情谊、惨烈的战争场面和为梦想与生活抗争的现实生活。全剧充满为祖国和连队的荣誉勇往直前、为生活而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他们生命卑微,却精神高贵,身体残缺,却心灵圆满!
这部纪录片的感人力量不是来自于对战争的宏大叙事,而是以战争的残酷无情反衬人间真情的感人力量,歌颂现实社会中非常稀缺的诚实守信、感情为重的美好人性。这部纪录片佳作,满足了当代人对人间真情的永恒渴望和期待。在我们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本剧再次为我们重拾遗失的价值观——诚信为重。虽然这个时代到处都是征服者、挑战者和成功者,但是这个时代真正的英雄是他们!孙兆群所代表的这样一群人,不仅是战场上的英雄,而且是人性的楷模、人格的典范!
临行一杯酒,男儿两行泪!1985年12月2日,出征前夜,生离死别之际,老山脚下的磨刀石,突击队员正在做出征前的准备。他们用啤酒瓶子擀饺子皮,做了最后一顿饺子。五班的战士用菜根和菜叶拼出一句祝福的话“常胜五班,胜利归来”,他们喝出征酒为自己壮行!那顿酒一生难忘!班长说:“生留给战友,死留给自己,这是我们共产党员最起码的资格,是我们共产党员最起码的责任!”大家一致决定要保护班里最小的战士高俊忠,高俊忠哭着说:“我最小,但我不会成为你们的负担,我不需要你们保护!”
在生离死别的时候,52名突击队员立下了一份生死之约:大家一致同意:谁活着回来了,就去看望牺牲的烈士父母。
暗堡密布,工事纵横,血肉之躯,穿越夺命高地968!上面是炮火轰轰轰,下面是子弹哗哗哗!他们是无畏的战士,他们是出膛的子弹!
突击队摄影员徐希芳完全忘记了个人安危,和战士们穿行在枪林弹雨中。一发炮弹把徐希芳炸昏过去,他手里还紧紧抱着他的摄像机。那时大二一的机器摄像机和背包机连在一起,摄像机和背包机之间的连接线都被炸断了。经过一番抢救,徐希芳被抢救过来,幸运的脱离了生命危险,从昏迷中醒来的他,最牵挂的是手中的摄像机。他说了一句话:录像机还在吗?我死了也好,死不了也好,我要保护好我的录像带。
21岁的战士公衍进在炸毁敌人暗堡,进入敌人包围圈时,发现敌人要活捉自己,就毫不犹豫的拉响了光荣弹牺牲了,几个小时前他留下遗言:如果他牺牲了,就请他的女朋友在他的墓前唱一首家乡小调《我的家乡沂蒙山》。像公衍进和顾克路这样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士,最终能够留下生前完整的影像,我们要感谢当年那些冒着枪林弹雨,和战士们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地摄影师,是他们的镜头让那些鲜活的生命定格在了时间的胶片上。
17岁的小战士顾克路向突击队长请求加入突击队时说:“我知道当突击队员要牺牲,但为了祖国的安宁,也为了连队的荣誉,就是一个牺牲的机会您也得给我!”在战斗打响前一天,顾克路用录音机录下了自己的遗言——
青春是美好的,
生命是宝贵的,
我一个十七岁的青年,
我热爱生活,向往未来,
因为我还很年轻。
但是假如祖国需要我,
我愿把鲜血洒尽﹍﹍
——20多年前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祖国的挑选面前你义无反顾,为了祖国和连队的荣誉勇往直前。顾克路在冲向敌人暗堡时,被炮弹射中,腿比人飞的还高,绑腿炸得就像放风筝一样,炸掉一条左腿的顾克路被战友们拖进了掩体,当他看到几个敌人冲向自己战友的时候,他拖着炸伤得腿爬出战壕,在身中数弹的时候,扣响扳机,打了很长时间的点射,用自己的身躯保护了战友。这位把自己比作出膛子弹的年轻人,他的青春永远定格在了十七岁!
“我是战士,是一发上膛的炮弹!当祖国赋予我射向时,我将毫不犹豫的用头颅去击碎敌人贪婪的梦想!”他昂起十七岁的胸膛,挡住射向战友的子弹!青春在战火中绽放!倒下的是不朽的身躯,站起的是永恒的意志!顾克路真挚纯洁的铮铮誓言,25年来一直回荡在当年的突击队长孙兆群的心中!
兄弟情深,危难之际,生死与共,不离不弃!得知顾克路牺牲的消息,孙兆群发誓一定要把这个阵地上的敌人杀光!战士们夺下了968高地,再往回撤的途中,孙兆群被一发炮弹打中,十一个兄弟围上来,每个人都说,我要保护你!在途中,有两个掩护他的战友周克清和刘富民被炮火击中,在短短的几个小时抢救之后,也和他阴阳两相隔。
出征前,李玉谦(右)与“122”战斗突击队员战前合影
多年以后,孙兆群都无法释怀。两个年轻的战友周克清和刘富民用生命实践了战前的生死之约:只因为我们是战友,我们是兄弟!
在这场被誉为现代丛林作战的经典战例的“122”战斗中,“双大功七连”有11位战友长眠在南疆这片红色的热土之上。其中很多人还不满二十岁。
高俊忠从战场上返回,当年战斗中的战友还时常出现在他的梦中。他参加了4次全国残疾人运动会,获得50多块奖牌。至今,他还在顽强的奔跑,向生活挑战!
乐观坚强的特级伤残军人陶世德收获了一份美满的爱情,他从战场上带回了顾克路的头盔作为纪念,他还忘不了当时与战友的生死之约。
多少次梦回沙场,兄弟情深,一诺千金!孙兆群说,那种感情很真挚、很纯洁。至今他还怀念那种感情,他说,没有把他们活着带回来我在感情上欠他们一笔债,这笔债一生一世都还不完。
为了实践这份誓约,从前线回来后,孙兆群给每个烈士父母写信,逢年过节都去看望烈士的父母。25年来,为了照顾烈士的父母,孙兆群走了几万公里,写了数千封信,把自己的津贴拿出十几万元资助烈士家庭。孙兆群在奔波中体味着特殊的亲情,也在诠释着真正的大爱。在这人间大爱的背后,孙兆群是靠什么来支撑着这份大爱?就是25年前的那份生死约定。
25年过去了,当年驰骋沙场的热血青年都已人到中年,当年那段血与火的战争经历是维系他们战友情兄弟情的纽带,因为战争历练出的是战友生死兄弟情和对国家的那份大爱。
当年的突击队员伤残军人孔凡超一听到《为了谁》这首歌就会泪流满面,到底是为了谁牺牲了生命?为了祖国?还是为了你?为了我?
当年的突击队队长孙兆群说:当国家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民族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还会像25年前一样。
在采访中,我们记者听到这些老兵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我们还会义不容辞,为祖国而战。回忆往事,怀念战友,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他们对理想的坚守和对国家的大爱!
感谢当年冒着生命危险为这些战士留下了珍贵影像记录的战地摄影师!《生死兄弟连》提供了一种日渐稀缺的价值观——一诺千金!它就像一把锋利的锥子,直接刺穿我们一直紧紧护卫着的某些要害部位。在艰难时世中,承诺和感情成了最后的也是最可靠的支撑着人活下去的理由和力量。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反观我们个体的卑微生命,我们需要这样的佳作以获得生命的力量,达成人格完善、拥有真实的同情心和坚定的责任感,从而展现出人的美丽和庄严!(新浪网友)
正版:《生死兄弟连》(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1a2590100nxw2.html
正版:《生死兄弟连》(中)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1a2590100nxwv.html
正版:《生死兄弟连》(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01a2590100nxyn.html
看《生死兄弟连》——重温25年前的战争影像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