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剧目是年年上演,没有更多的新意。共同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把“取之于民”的税金尽可能地“用之于己”,花到和“自己”有关的“三公支出”上。
12月4日,意大利劳工部长埃尔莎在向媒体解释政府财政紧缩方案里的养老金制度改革时,她泪水盈盈,以至于哽咽不能言语。而这项改革涉及的总金额约合人民币2558亿元。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处于风暴眼的希腊、意大利等国更是焦头烂额,纷纷出台财政紧缩计划,而这,就需要向国民解释——我们没钱了,大家要一起过段穷日子,共度难关。
但在世界的另一端,一个曾经被欧洲人很是看不起的穷家—--中国,此时正在为花钱而烦恼。中国太“富”了,以致到了年度的最后两个多月,年初预算要花的钱还有很大的一部分没有能花掉,达到3.8万亿元的惊人数字,是那个意大利劳工部长为之掩面涕泣的养老金改革金额的15倍。
不过,除了能直接受益于这3.8万亿的公务员外,普通民众好像并没有因为我们的财政这么有钱而兴高采烈。
首先,各级各地政府在努力花掉这3.8万亿元的时候,很多民生工程却陷入资金困境。比如,养老保险基金,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基金累计结余有1.5亿元。尽管从目前的情况看,养老基金的支付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国2110年的城镇养老保险金支付达1万亿元,是2000年的5倍,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化以及养老覆盖面扩大(现在的养老保险只覆盖城镇人口,未来要逐渐扩大到农村老人),养老金供给压力已经是一个巨大的问题。至于,其他诸如农村医疗、农村教育、农田水利等等,更是在时刻考验着各级政府的“良心”。
其次,各级各地政府部门为了花掉这3.8万亿做了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湖南长沙一家企业举报省财政厅等机关在政府采购中,原本1500万元可以完成的采购,最后却以3000万元高价成交。官员回应称 “是预算执行的需要,因为如果预算没有执行完,财政就要收回,必然会影响第二年的预算编制”。至于类似3000万元建政府网站,采购3万元一台的豪华笔记本电脑等也频频曝光。而年底突击花钱,则更是怪相频出。
其实,关于中国财政年底突击花钱的讨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财政部在过去的几年中一直在三申五令,禁止各地政府年底突击花钱。但这样的剧目是年年上演,没有更多的新意。共同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把“取之于民”的税金尽可能地“用之于己”,花到和“自己”有关的“三公支出”上。
中国真“富”了,连年财政收入以远高于GDP的增长幅度在增长。2011年全国预算收入是89720亿元,今年突破10万亿将毫无悬念。但有专家分析历年的财政支出和今年前三季度的支出情况,估算今年教育、社会保障与就业、农林水事务和医疗卫生等几项支出前三季度的完成进度都不到40%。地方政府大凡只要涉及民生问题,总是叫穷,但大凡突击花在“三公”费用上总是很富裕。
究其原因,在于我们的公众无法对预算以及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无法了解预算支出的细节,无法行使自己的权利让那些糟蹋纳税人税金的官员付出代价。而现有体制下靠政府审计部门去监督和考核预算执行,对这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事,除非审计监察部门实在“不会来事”,否则这事的处理只能是“抓小放大”、不了了之。而那种“不会来事”的人也将很快因不容于他人而不容于组织,从而被边缘化失去监督的资格。
11月16日,我们很高兴地听到温家宝总理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修正案(草案)》。该草案确定的预算法基本原则之一“除涉及国家秘密内容外,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预算、决算都要依法向社会公开。”
但是,预算公开不是今天才有的说法,此前国务院也曾经要求各地政府和各部委公开预算,个别地方政府(如上海)就曾经以“涉及国家秘密”为由,拒绝向公众公开。尽管现在将预算公开作为一项立法草案在提,而且预计也将能顺利通过,但执行效果如何,还需拭目以待。
当然,进一步总比原地踏步强,民众只是期望今后能陆续减少政府部门那种“明明一块钱能买的东西非要花两块钱去买”的败家子行径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
当意大利的部长为养老金制度改革而哭泣时,中国的官员们正磨刀霍霍准备漫天花钱。都说政治家的眼泪是不能相信的,但我更愿意相信埃尔莎是为退休老人生活保障而感伤,我更希望,中国的官员也能如此对纳税人负责,惦记着如何服务纳税人,而不是惦记着纳税人的钱包。
如果埃尔莎在中国,她还会“哭”吗?
评论
18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