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蒋懿哲谈信仰!


  蒋懿哲的观点这段话说得很完整、简洁明义。


  
  这段话本身就是以“信仰”的方式“说”出来、以“真理”的归纳和演绎传道的。很对!

  反过来看:信仰是从物质的灵魂开始、被人类感觉、知觉、表象、定义、识知和知识、智力(独立存在的、不在现场的)、想像力、记忆、思想、思维、意志等阶段“发展”而来的。(这就是蒋懿哲说的磨砺)

  也就是说,信仰有它成为信仰的过程,而且有在不知不觉中、必不可少的步骤。换言之,让人信仰一样东西,让一家企业有文化并成为员工和消费者的信仰也要有这么个过程。否则就容易断章取义或者丢三落四,对信仰的树立制造障碍。如果不能够经历以上步骤,可能就不能成为信仰。所以,现在很多企业在成立之初就把“信仰”摆在那里,等着人们去信仰、让员工去信仰、去照办,这是南辕北辙、可能欲速不达。当然,也不排除有成功的个案。

  这里要指出的是:对利益的追求也能产生信仰。像美国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就是对金钱非常挚爱,而成为伟大的慈善家。他自己也说过:他是替上帝理财的人。而且,洛克菲勒把自己对金钱的热爱之情毫不掩饰、更是对称他为“铜臭”的人嗤之以鼻;对他的弟弟将自己小孩的遗骨迁出洛克菲勒家族墓地毫不客气。这种对金钱执着热爱的程度,让人叹为观止,却成就了洛克菲勒美国最伟大的慈善家、最富有的人、最伟大的实业家;而且我个人更为敬仰的是: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他竟然长寿98岁且在睡梦中安静的离开,并不像我们民间所谓的“为富不仁”中传说的会如何如何?

  至于信仰的方法论,那是一种“看的高”的能力体现。这种能力来源于对整体的把握。如果一种信仰能够凝聚一家企业的所有员工,说明企业内部的管理已经与信仰一起成为了员工工作的基本动力。如果一家企业内部纷争不已,那信仰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相互攻击的靶子;即使是树立好的信仰愿景,也只能是一群鳄鱼相互撕扯的腐烂尸体。

  信仰之所以成为信仰,有它的客观实在性,也就是蒋懿哲说的实用性。这种客观实在性表现在对一定数量的目标人群的思想的归纳总结并得到高度认同。这种情况下,就不一定能分出好坏;对企业和有功利性目的的人来说,也不一定有必要区分。对一些企业来说,让员工老实听话、有执行力可能比信仰更务实。正所谓《老子三章》: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认为使民得温饱而净化其心思,常守真朴,是政教之本。

  所以,我认为信仰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从物质到非物质的演变过程。这就像佛法修炼一样,修炼到了那个境界自然就是信仰。

 

【注】以下内容与本文无关



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毛泽东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饮茶粤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
  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
  牢骚太盛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 

  〔和(hè贺)柳亚子先生〕和,酬和。柳亚子于一九四九年三月二十八日作《感事呈毛主席》一诗(见本篇附录),这是作者的答诗。柳亚子(一八八七——一九五八),江苏吴江人。早年参加旧民主革命,是清末文学团体“南社”发起人和主要诗人之一。旧民主革命失败后,继续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与宋庆龄、何香凝等同是著名的国民党左派。一九四八年一月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后,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秘书长。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 

  〔饮茶粤海未能忘〕粤海指广州。一九二六年五月,柳亚子(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赴广州出席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同作者初次晤面。蒋介石向全会提出了所谓“整理党务案”,旨在排斥共产党,夺取国民党党权。在这次会议上,毛泽东反对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坚持反蒋的革命立场,何香凝、柳亚子等也支持了这一立场。“饮茶”句即指当时作者同柳亚子的交往。按柳亚子在一九四一年《寄毛主席延安》诗中,曾有“粤海难忘共品茶”之句。 

  〔索句渝州叶正黄〕渝州,即四川的重庆。毛泽东于一九四五年八月至十月曾到重庆,和国民党进行了四十多天的和平谈判。当时柳亚子曾索取诗稿,作者即手书《沁园春·雪》相赠。 

  〔三十一年还旧国〕旧国,过去的国都。作者一九一八年和一九一九年曾两次到过北京,到一九四九年北京(当时称北平)解放后再来,前后相距约三十一年。 

  作者自注:“三十一年:一九一九年离开北京,一九四九年还到北京。旧国:国之都城,不是State也不是Country。” 

  〔落花时节读华章〕化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落花时节又逢君”句。华章,美丽的诗篇,指柳亚子的诗。
 
  〔放眼量〕放大眼界去衡量,不必斤斤计较个人得失,以致“牢骚太盛”。 

  〔昆明池〕北京西郊颐和园内的昆明湖。当时柳亚子住在颐和园内。 

  〔观鱼胜过富春江〕观鱼,用《庄子·秋水》中庄子和惠施在安徽濠水桥上看水中游鱼的故事。富春江在浙江省桐庐和富阳两县境内,东汉时隐士严光(字子陵)曾在那里游钓,至今桐庐还有钓台遗址,但已离水面很高。这句诗的意思说,在颐和园的昆明湖观赏游鱼的快乐比在富春江的钓台更好。这是对柳亚子原诗“分湖便是子陵滩”而言。 


  附:柳亚子原诗 

七 律  感事呈毛主席

开天辟地君真健,说项依刘我大难。
夺席谈经非五鹿,无车弹铗怨冯驩。
头颅早悔平生贱,肝胆宁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原注]

  原注:分湖为吴越间巨浸,元季杨铁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余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胜村。第宅为倭寇所毁。先德旧畴,思之凄绝! 

  附诗注释 

  〔说项依刘〕劝说项羽接受刘邦的领导。柳诗作时正值中共中央争取南京国民党政府接受和平解决方案,希望民主人士共同努力。柳在此处表示他虽也是国民党元老,自觉无能为力。一说,用的是杨敬之到处讲项斯的好话和王粲去荆州依附刘表的故事。唐杨敬之《赠项斯》诗:“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三国志·魏书·王粲传》:“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柳表示说人好话、依附他人,他很难做到。 

  〔夺席谈经非五鹿〕后汉戴凭驳倒许多讲经的学者,夺取了他们的讲席(见《后汉书·儒林·戴凭传》)。又,前汉显贵受宠的五鹿充宗讲《易经》,曾被朱云驳倒(见《汉书·朱云传》)。这里借指自己有夺席谈经的学问,决不是五鹿充宗那样依附权势、徒具虚名的人。 

  〔无车弹铗怨冯驩〕战国时齐人冯驩投靠孟尝君田文。田文门下食客分三等:上等坐车,中等吃鱼,下等吃粗饭。冯驩列下等,他弹剑唱:“长铗归来乎,食无鱼。”田文把他列为中等,他又弹剑唱:“长铗归来乎,出无舆。”(见《史记·孟尝君列传》)铗(jiá荚),剑,或说剑把。冯驩(huān欢),《战国策·齐策四》作冯谖(xuān宣)。 

  〔分湖便是子陵滩〕分湖在柳亚子家乡的吴江县。子陵滩,即七里滩,起自浙江建德梅城,迄于桐庐钓台,因东汉初严子陵隐居曾在此游钓而得名。这里柳指自己要回乡去隐居。 

  〔杨铁崖〕名维祯,字廉夫,元末明初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当时的著名诗人。 

  〔先德旧畴〕先辈旧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