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文化产能拉动文化消费


  拉动文化消费,首先要明确消费者需要什么?文化消费不同于物质产品消费的根本点在于,它是人们生存发展过程中的精神需要、价值需要和人性健康发展的需要。人,除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之外,更多地甚至无限地需要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这种精神文化需求,只能依靠文化生产提供。因此,人们从三个层面需要文化产品与服务:一是基本文化消费,如知识技能需要(学习、培训等)、文化娱乐需要(餐饮、服饰、休闲、影视等);二是社会交往消费,如社区文化需要、旅游文化需要、情感交流需要等;三是精神价值消费,如事业发展需要、精神追求需要、全面发展需要等。文化消费不同于其他商品消费的特点在于,文化消费不是迎合需求,降格以求,而是引导消费、培养消费、创造消费。

  文化生产经历文化工业、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创意经济几个阶段。当前,我省正进入文化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阶段。从长远发展来看,我们要立足于创意经济、文化经济的发展趋势来谋划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布局。切实转变文化发展方式,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探索文化与经济结合的新的商业模式,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内容集成、加工、制作、传播的生产机制,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市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引导和开发群众的潜在文化需求。

  当前,在拉动文化内需上,基本着力点在于根据显性消费需求开拓群众性文化市场,扩大基本文化需求的生产,如影视产业、演艺产业、动漫产业、文博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等;根据潜在消费需求,加大新兴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力度,打造数字文化城市、数字文化社区,推进3G手机的普及,扩大电子商务、网络创作、视频艺术等生产与服务。从而增强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供给能力、物流能力、营销能力、服务能力。因此,需要聚集同质、异质或交叉渗透的文化生产企业,彻底改变文化生产规模小、产能低、品种少、服务差的现状,以文化产业园区、创意街区、文化集市、文化贸易会、文化体验区、文化产品配送服务等形式,加快发展文化生产,打造生产、供应、销售、运营、交流、体验、娱乐、服务于一体的文化产业链。

  文化生产既能改善人们生活条件、增强人们生活信心的物化消费和精神满足,更能增强其他产业的文化含量、科技含量,具有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共振效应。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为文化产业振兴和全面拉动经济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拉动内需的现实需求面前,要充分发挥文化的渗透、吸引、聚集、提升、催化等作用,促进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文化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文化生产要素可以与其他任何经济生产方式和运营方式紧密交融结合在一起,从而推动其他行业展翅腾飞。譬如,文化与工业结合,可以优化工业生产流程设计、工业产品外观设计、工业生产改造升级;文化与农业结合,可以形成观光农业、园艺农业、体验农业、大地艺术农业等;文化与地产结合,可以提升居住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形成城市品牌等;文化与汽车制造结合,可以增强汽车人性化的设计,改善车主文化生活,形成汽车生活方式等;文化与餐饮娱乐结合,可以提升餐饮娱乐文化品位,形成文化核心竞争力和品牌等。因此,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过程中,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如何拉动文化内需?建议可从以下方面着手:将政府采购的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以“文化消费券”的形式派发;发放“文化旅游绿卡”,鼓励群众在四川文化旅游线路旅游,带动服务业;全省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等实行“文化消费一卡通”,以低门槛方式鼓励群众实行文化消费,营造人气;鼓励新华发行集团向机关、街道、社区、乡镇发放“购书打折卡”,刺激图书采购;支持国家动漫基地开展户外动漫形象社区真人演游,开展系列动漫游戏营销活动;大力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支持农民从事文化生产与服务;加大天府古镇硬件环境改造,有计划地推出古镇特色文化旅游与产品交易;集合省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加大非遗生产性保护与开发,推出系列非遗特色产品;组建“四川旅游文化产品生产公司”,聘请创意设计和生产制作专家,打造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旅游纪念产品;按照现代文化工业生产模式,立足世界文化市场需求,打造文化创意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