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M2.5:官方与民间之辩
北京等城市接连出现灰霾天气。而美国使馆和北京市环保局关于监测数据谁更准确的争论更是让“PM2.5”这个名词迅速“走红”。雾霾天气的出现,再次引发社会对于城市空气质量和污染的追问。进入2011年10月后,那些原本怀着度过“一年中最美季节”的北京市民却大失所望:连绵不断的阴霾天气加上频繁入侵的西伯利亚冷空气,让人感觉阴冷而又呼吸艰难。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竟然意外的演变成了一年中“最糟糕”的时间。与此同时,一场和空气污染有关的话题在坊间迅速蔓延。事情的起源来自一台设在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美国大使馆内的空气质量监测仪,这台原本只是用来给美国大使馆内部人员提供实时空气质量指数的机器,频频发出的的“重度污染”警报被不少热心网友发布在微博和互联网上。与此同时,政府的官方数据显示北京市的大气质量仅仅是“轻度污染”,巨大的落差让普通民众对生存环境早已脆弱的信心,再次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目前,我国PM2.5主要来自燃煤发电、水泥工业和汽车尾气排放等,但随着我国城市汽车的逐渐增多,用电量急剧增加,以及城镇化的继续扩大,PM2.5指标的继续恶化显而易见,所以对于相关部门而言,公布这些无法或者难以控制的数据和指标,将是灾难性的。
2011年12月21日,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大会上,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PM2.5和臭氧监测时间表,PM2.5监测全国将分“四步走”。他表示,2012年,将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和臭氧监测;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开展监测;2015年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开展监测,而2016年则是新标准在全国实施的关门期限,届时全国各地都要按照该标准监测和评价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监测结果。目前,我国在空气质量方面采用的指标是1996年修改实施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指定的PM10和总悬浮微粒TSP,这两项要求“强制性”监测并公开相关数据。但随着工业污染的严重,对于空气的污染,更大范围和更严重的威胁已经从PM10转向。2011年12月5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次征求意见稿)征求公众意见截止,新标准拟于2016年全面实施。
二、概念辨析
颗粒物:PM,英文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一般指能随空气流漂浮在其中的微小国体物质,按照存在的粒径大小,可分为总悬浮颗粒物、可吸入性颗粒物等,是人们较为熟悉的大气污染物。
总悬浮颗粒物:也称为PM100,即直径小于或等于100微米的颗粒物。
可吸入颗粒物:又称为PM10,指直径大于2.5微米、等于或小于10微米,可以进入人的呼吸系统的颗粒物;
呼吸性粉尘:所采集的粉尘空气动力学直径均在7.07微米以下,而且空气动力学直径5微米粉尘的采集效率为50%,此粉尘为呼吸性粉尘。呼吸性粉尘能沉积于人体的肺泡中。
可入肺颗粒物:也称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三、PM2.5与你的健康
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另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老人、小孩以及心肺疾病患者是PM2.5污染的敏感人群。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PM2.5小于10是安全值,而中国的某些地区高于50接近80,比撒哈拉沙漠还要高很多。 如果空气中PM2.5的浓度长期高于10微克/立方米,死亡风险就开始上升。浓度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总的死亡风险就上升4%,得心肺疾病的死亡风险上升6%,得肺癌的死亡风险上升8%。这意味着多大的风险呢?我们可以拿吸烟做个比较。吸烟可使男性得肺癌死亡的风险上升21倍(也就是上升2100%),女性的风险上升11倍(1100%);使中年人得心脏病死亡的风险上升2倍(200%)。和吸烟一比,PM2.5的危害就显得非常小了。如果吸烟都没有让你感到恐惧,那你就不用担心PM2.5超标对健康的影响了。
四、PM2.5 的主要来源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和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不少地区污染排放严重超过环境容量,一些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甚至倒退了几十年。而且,以水泥、钢铁、焦化等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压力还在持续增大,来自于燃煤电厂、机动车尾气排放等方面的氮氧化物,正是可以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之一。环保专家指出,空气中的悬浮颗粒物肉眼是看不见的,但它们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导致灰霾天。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都能降低能见度,不过,与粗颗粒物相比,细颗粒物(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PM2.5的主要来源是人为排放。人类既直接排放PM2.5,也排放某些气体污染物,在空气中转变成PM2.5。直接排放主要来自燃烧过程,比如化石燃料(煤、汽油、柴油)的燃烧、生物质(秸秆、木柴)的燃烧、垃圾焚烧。在空气中转化成PM2.5的气体污染物主要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气、挥发性有机物。其他的人为来源包括:道路扬尘、建筑施工扬尘、工业粉尘等。大气中的细颗粒物PM2.5,往往会附着硫化物、氮氧化物、重金属颗粒等大多由工业污染源排放的污染因子,因而对人体的伤害很大。
五、PM2.5与节能减排
从公众感知灰霾困扰,到“围脖们”呼吁推动,再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向全社会第二次公开征求意见,PM2.5的快速升温到正式亮相,形成了一次国家环保政策与公众民意的良性互动。专家表示,PM2.5的推出,为人们审视经济增长和发展模式提出了新角度,当前亟须跨越“三道坎”。
第一道坎是严控机动车污染。目前北京的机动车保有量已近500万辆,这个数字还在增加,大气容量压力巨大。专家表示,像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拥堵程度严重,庞大的机动车保有量和低速行驶,造成汽车燃油燃烧不充分,从而导致PM2.5排放数量倍增。要努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必须实施机动车高排放标准,加快油品升级,改变“好车吃粗粮”的状况。采用扩大限行区域和资金补助激励相结合的办法,加速淘汰各类老旧车,鼓励市民举报投诉“黑烟车”,加大高排放车辆检测力度,努力改善城市拥堵状况。
第二道坎是实现企业转型。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当前,一些地方的产业结构仍偏向“重型化”,能耗下降的“紧箍咒”与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GDP崇拜”仍形成反差。全国人大环资委有关负责人分析,“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期相对应,我国的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也正呈现高位波动、时好时差的相持期。”,合理的价格体系是最有效的经济杠杆,引导现有的能源高消耗型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只有用“硬约束”“硬手段”,才能使经济增长模式尽快突破“相持阶段”。
第三道坎是实现联防联控。影响PM2.5的第三大因素就是区域污染。空气污染防治做不到独善其身,必须联防联控。PM2.5可以在空气中漂浮数天,区域传播非常严重。如果没有多地区的多种污染物协调治理,联防联控,靠一己之力,空气质量很难再上台阶。对此,环保部明确,将继续完善大气联防联控机制,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为重点,实施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大产业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广清洁能源。
(本文为作者根据网络观点撰写的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