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向左 通胀向右


  25年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当中,卖地收入仅占可有可无之0.24%,而时至今日则已高达不可或缺的74%,成长之快,令人咋舌!与之相对应的是货币价值的不断贬低。

  《理财周刊》:

  近期市场传闻房地产学界两位大亨级人物——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教授与华师大房地产系主任华伟教授,就房价涨跌之判断有一番针锋相对的激辩。由于当时我也参与其中,因此了解实情与过程并非如此。

  揭牌仪式上的口水风波

  当天是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成立“地产运营研究所”(由我担任所长)的揭牌仪式暨高峰论坛。尹教授首先发言,指出中国当前房价确实偏高,中央也已清醒认识其中之弊害,执是之故,本轮调控将“维持现状”、继续“上紧发条”的坚持执行,配合保障房建设的有序推进,可望逼使房价能以软着陆的方式,逐步向合理回归。

  华伟接续提出的观点是,地方债务已达破天荒的20万亿元以上,偿债能力备受考验,尤其货币流动性严重过剩,使通胀压力无从释放,且显然可见的是,过于庞大的负债,已非纯粹靠卖地可以应付(地方每年仅利息支出即近1.5万亿元),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房价普涨三成。更“恐怖”的是,这样的状况看似即将发生,换言之,新一轮暴涨指日可待!

  由于是先后发言、各抒己见,不存在针锋相对,更无激辩场面,倒是底下观众的反应强烈,迫使我必须出面缓颊,以免场面失控。

  房价再飚,中国经济就要开“追悼会”了!

  事实上,在我看来,两者之间的观点并不存在明显冲突,尹教授说的是对楼市现状与短期变化的期待(软着陆),华教授谈的是相对较长之未来房价走势的可能性,有发生时间点的次序之分。而我的更深层次之论述是:一位说的是现实环境,一位说的是理想状态。“理想”意图表达的是“应该与不应该”——因为房地产具备强烈的民生必需品属性,堪称牵动人心向背及社会和谐,政府“应该”予以足够重视,而“不应该”让过多的投机炒作买气进入,让房价有如脱缰野马,远离民众而望尘莫及。否则诚如尹教授所言,长此以往“我们将为中国的经济开追悼会”。

  然而现实逼人,地方政府推动建设、创造就业、拉升GDP,无一不是重中之重,唯摆在眼前的困境,是缺乏资金来源,从而使我们有理由怀疑,政府“会不会”持续依赖土地财政及房地产,以解决自己的燃眉之急?乃至中央“会不会”为了有效解决通货膨胀,必须加强房价上涨速度,以便更多的现金流能沉淀、套牢在房地产上,不然过剩的货币势将带来更难解的后遗症。我的研究表明,中央分批“限购”之政策目的,正是让到处流窜的货币,从一、二线城市挤压到它原本绝不会介入的三、四线城市之资金池,以达到牵制流动性的效果。

  子女不见得孝顺父母

  因此,我认为尹、华两位教授的观点都是对的(虽然看似有“骑墙派”之嫌),其中的区别,正是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就如同子女“应不应该”孝顺父母,与子女“会不会”孝顺父母?两者并非等号,甚至根本背道而驰!

  能想通这点,对中国房地产后续的演变与走势,便了然于胸矣。谁说不是呢?房地产並没有那么伟大,它只是被中国的经济与金融绑架了而已。透过以下简单的数据尤可充分说明此一状态与窘境:25年前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当中,卖地收入仅占可有可无之0.24%,而时至今日则已高达不可或缺的74%,成长之快,令人咋舌!与之相对应的是货币价值的不断贬低。最近北京大学钟伟教授所做的币值调研报告发人深省:30年前称得上“富裕阶层”的“万元户”,换算为现在的购买力竟达255万元之多!

  这就难怪有房地产业者在惨遭调控措施轮番打压之当下,发出“不是房价高了,是钱不值钱了”的“不平之鸣”。想来似也有一定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