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是发轫于人脑的行为。人类文明是人类个体创造集成的结果。人人都具有创造天赋,人人都能成为创造者。
大脑是创造的中枢。创造是创造者对大脑记忆、贮存的知识、信息和技能进行提取、连接、重组,经过翻来覆去的逻辑推理,心灵计算,思索考证,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再由“动脑”到“动手”,进而创造出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物品。
大脑内贮存、记忆的知识、信息和技能是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材料,也就是创造活动的原料,这是创造活动的必要基础和前提。可以说,创造成果是“从无到有”,“无中生有”,但创造活动则是“有凭有据”,绝非“空穴来风”。所谓“灵感”,只是创造性思维材料的突然显现,在脑海“一石激起千层浪”。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谓“神来之笔”,必与“万卷书”有关。大家常说,脑子里有“货”,喝了不少“墨水”,其实就是说创造者大脑内已经贮存、记忆了创造活动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信息和技能。成竹在胸,按图索骥。这些已经存在于大脑内的相关知识、信息和技能,可以简单地称其为“脑存”。
个体“脑存”具有明显差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现在质量上、结构上。由此导致,有些人具有思考力优势,擅长逻辑思维,创造科学产品。有些人具有想象力优势,擅长形象思维,创造艺术产品。有些人具有洞察力优势,擅长综合思维,创造哲学产品。
“脑存”差异决定创造力差异。面对一个创造成果,有些人“顿开茅塞”,“豁然开朗”,惊呼仅差“一步之遥”,我怎么就“没想到”呢!有些人不得要领,需要用心“点拨”,方能“心领神会”,知其所以然,赞叹“真是神了”。有些人则“一窍不通”,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
“脑存”来自学习。出生的时候,每个人的大脑资源一样,大家拥有相同天赋智能。出生之后,大脑不断记忆、刻录、贮存“信息”,这就是“脑存”。由于学习环境差异,勤奋程度差异,成长路径差异,便出现学识、见识、智慧(智识)差异,也就是“脑存”差异、创造力差异。学习是增加“脑存”数量,改善“脑存”质量的必由之路。
学习力是创造力之基。学识来自“读书学习”,见识来自“行路学习”,智识则是学识、见识的灵动活现、综合提升。提升创造力首先需要提升学习力,丰富和增加“脑存”,夯实创造活动的基础。“创新型组织”需要“学习型组织”奠基,“创新型城市”需要“学习型城市”奠基,“中国创造”需要“中国学习”奠基。
创造需要站在前沿。三类人与创造力无缘。(1)“脑存”短缺。“脑存”达不到创造活动所需要的知识起点要求,创造活动难以有效启动,就像“无米之炊”,“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只得亦步亦趋,人云亦云,随波逐流。(2)“知识”老化。纵然“一肚子墨水”,“满腹经纶”,但都是“陈年老货”,沉侵在故纸堆、博物馆,失去时代光鲜,缺乏生机与活力。(3)“知识”僵化。学习方法错误,死读书、读死书,死记硬背,囫囵吞枣,食而不化,“脑存”内容的提取、连接、重组遭遇严重障碍,创造活动难以有效进行。
学习力和创造力随人才流动。人才是流动的资源,流动的要素,市场运作了人才也就运作了学习力、创造力。人才聚集区是人才高地,也是学习力高地、创造力高地。聚合人才就是聚合学习力、聚合创造力,这是最重要的要素聚合和资源整合。人才流失也就是学习力流失、创造力流失,这是最危险、最值得警惕的流失。学习力和创造力的进退留转,决定着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生产力的背后是创造力,创造力的背后是学习力。如果说生产力发展是“树冠”,那么创造力活跃是“树干”,学习力提升则是“树根”。相比较而言,“树冠”带有表征性,“树根”和“树干”则带有根本性。由根深,到杆壮,再到叶茂,自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逻辑。当然,反过来,高大的“树冠”,也会促进生根、状杆,树根、树干和树冠保持协调性增长。
创造力与学习力
评论
编辑推荐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