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急需调整


  据媒体报道,近日海关总署查获了多起成品油走私案件,规模之大,涉案金额之高,引人深思。为什么成品油走私这么猖獗?“据测算,每吨走私成品油与正常贸易进口油的价差在2000元左右。每走私进口1吨柴油,走私分子能获利700—1000元。”说明目前国内的成品油价格已经大大高于国际价格,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调整迫在眉睫。我在新著《秀水街与华尔街的探戈》中专门讨论了这个话题。

  按照2009年5月初颁布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在22个工作日内,当国际成品油价格涨跌超过4%时,发改委相关部门就会启动价格调整机制。但是中石油、中石化却认为当前的《办法》使得成品油调价机制仍过于简单、透明,导致投机、囤积等现象在各地频频发生,不利于整个油品市场秩序的稳定。

  关于定价机制的争论,自油价国际挂钩方案公布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这里的挂钩有两个意思:一是联动起来,二是部分区隔开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如果完全是通过简单的行政命令来调整价格那无异于是简单粗暴,也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早在2007年关于粮食安全问题上,我就建议设计一个与粮食库存配套的基金,可以起到高卖低买的作用,周围价格高的时候,那就出售库存,周围低的时候,那就买入库存,而库存既可以有国家的,也可以有多种所有制的,可能由于当时提出的意见表述过于简单,最后没有什么反馈。其实这个方案可以解决问题,也就是让粮食库存债券也可以上市交易,交易所内外交易都是可以的。现在看石油定价其实就是缺少这样一个环境。

  由于缺少这样一个环节以及这样一个认识,于是当一时的矛盾出现的时候,就有这样那样的认识和议论,比如有人认为过于透明的定价机制容易导致国内中小油商的囤油行为。两大石油公司提出可把眼下执行的4%涨跌幅,设计成一个区间,比如说当国际油价变化在4%—10%之间时,相关部门可以考虑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这个区间的认识是对的,但是区间的应用对象却是不对的。如果把这个区间放到平准基金干预市场的时候,作为观察指标,那就具有了正面意义。但是还是要正确认识投机的意义,固然投机行为可能拉高价格、恶化经营环境,也可能有效改善市场的竞争环境,增强整体市场经营者的竞争力,从而真正做到社会福利的改进效率,尤其是对高度垄断的行业。显然,如果有这样的国家平准基金,那围绕在这个基金会有很多其他基金和其他投资,其实二者之间又形成一个新的博弈市场,这个博弈市场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虚拟市场,但是却是广义的服务业,属于金融高科技领域的服务业,我们不是在大声说发展高端服务业吗?这不就是一个新产业、新领域?

  很显然,如果简单地学习过去的手法,从行政上取缔市场上的那些中小投资商,固然可以更加有效地控制国内成品油销售价格,那其实还是计划经济。

  接近30年的市场化改革,其实使绝大多数国有企业学会了一套生存与发展的办法,那就是如果市场有利的时候,申请使用市场,而权力有利的时候,就使用权力的办法。这是一个两边通吃的办法,是与美国的石油美元、制造业美元、粮食美元等相反的一个成山棋,美国的是利用自己的霸权地位,向外建立进退通吃的成山棋,而中国国有企业利用自己垄断来实现对内的进退通吃,两个决然不同的进退通吃之成山棋,自然会有不同的结局。

  在芝加哥学派的自由主义观点看来,政府的确对垄断企业经营能力信息缺乏最必要的了解,他们一不清楚究竟什么样价格水平才是合宜的价格,也不清楚企业所进行的哪些投资是企业生产所需的必要投资,他们更不清楚一旦有行政性亏损之后,应该补贴多少。而具有信息优势的垄断企业则可以利用这种不对称的信息优势制造各种成山棋,让老百姓和政府都吃亏。改革这种局面的办法必须加入一种机制,引进一种与库存挂钩的平准基金,而且这种库存是多种所有制都参与的,国有基金就可以通过关键优势来控制全局,由于市场之中基金本身的价格是很敏感的,对于这个敏感的价格,只要掌握好控制区间,就不难建立起较好的平准可能。

  一个垄断性绝对化的石油市场,可以看到吃亏的是广大的消费者。这就是目前中国的定价现实,也就是不是国家吃亏,就是老百姓吃亏,而掌握权力和资源分配的少部分人不是牺牲国家,就是牺牲老百姓。铁矿石涨价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其结果是城市建设永远难以扩张到“三农”、“三知”、“三工”上,石油价格掌握在少数人手上,其结果就是予取予夺完全不管老百姓。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只能是脱离老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