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利奈尔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君子之道的这一套人文思想,哪怕是经过了千百年的时间,经过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考验,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即使千百年以后有圣人出现,他治理这个世界所运用的方法,也还是这一套东西,这是没有任何值得怀疑的,所以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说到这里,作者觉得还不够,还要补充两句:“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质诸鬼神而无疑,知天也”。鬼神的事,我们不管它,我也多次说过,只把鬼神当成我们精神中的东西就可以了。我们把中庸之道的这一套理念,放在人的精神运行规律中来考察,也不会引起任何怀疑。为什么不会引起怀疑?因为它和自然之道、和天道是合拍的。天道在哪里?天道就在我们的心里嘛!《尚书》里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所以,“质诸鬼神而无疑”就是“知天”,就能和天道、人心相通。要达到这个“知天”,可以说非常有难度啊!
前面我们说过“阴阳不测之谓神”,其实,我们的精神本来就有一种阴阳莫测的感觉。我们仔细去体会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并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大家见面了,打个招呼,握个手,清晰明了,可当你回家静坐在那里,仔细观察自己的内心和念头,你会发现你精神中的花样之多,可以说是层出不穷!我们的念头一会儿上天,一会儿入地,风马牛不相及的事都会冒出来。这个念头,你是想抓也抓不住,想留也留不住,想追也追不上,总之是不断地来,不断地去。
现在心理学很吃香啊!昨天跟几个搞心理学的朋友一起在浣花溪晒太阳,有个朋友开了个玩笑,说现在三、四十岁左右的女同胞中,五个中就有三个是搞心理学的。为什么会这样?现代人在心理上出问题的很多啊!尤其是家境好的女同胞,衣食住行百不愁,丈夫在外面应酬拼事业,难免有很多疑神疑鬼的事情,自己在家里没事就捕风捉影,内心难以安宁。所以人的心理太复杂、念头太多了,问题也就会很多。这里的“质诸鬼神而无疑”,就是体现在心理上、精神上,如果在我们的精神深处、心灵深处,都没有一点疑惑,那就是合乎天道,就是知天。
“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中庸之道上合天道,是知天的,同时又是下合于人道,是知人的,它跟我们的世道、人伦是一体的。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能够知天知人,任何事情都能通达无碍。
下面是一个结论:“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达到天人合一,即上合于天道、下合于人道的人,他的言行举止就已经是天之道、天之法、天之德的显现。也就是说,他不动则已,一动就会给世世代代的后人指引道路;他表现出的任何行为举止,都会被天下的后世人所效法;他的每一句话都会成为后世人遵循的原则。大家想一想,学好了这一套东西,真的是太厉害了!我们如果遇见这样的人,会有什么感觉?
很多人就会想,在这么高明的人面前,是不是会有自卑感、压抑感啊?不会!为什么呢?这里说了嘛,“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他不会给人任何的压抑感,远远地看着他,你会对他充满期待;靠近了和他在一起,你也永远不会厌倦,希望永远呆在他身边,永远沐浴在他的光辉之下。这样行中庸之道的君子,他永远给人以光明的、温暖的感召力,没有一点压力。大家想一想,做人做到这个份上,那是非常非常难的。
我们看现在很多名气大、威望高得不得了的人,比如被誉为国宝的季羡林先生,温总理每年都要去看望他,现在也有很多人称他为国学大师。以前我们听见这样的大学者,也是希望能够见一见、亲近亲近,这就是“远之则有望”,这个比较容易做到。但是,“近之则不厌”,就不容易做到了,一旦你真的走近了,天天在眼前晃,天天吃喝拉撒在一起,往往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远香近臭,这也是世人的通病。我们看季羡林先生去世以后,那么多人写文章纪念他,写往事、回忆录等等,让我们看到老人家的学问人品非常了不起。但是,我们看看离他最近的人呢?家人、孩子是什么样的呢?季老刚刚去世,他旧宅里的书画、古玩就神秘失踪。儿子跳出来说季老先生的财物都被秘书夺走了;秘书又跳出来说他儿子怎么不孝顺,中间又是怎么怎么一回事;他的学生也跳出来了,说这说那的。总之,这些都搅和到一起了,打官司、媒体上曝光,搞得一塌糊涂。哎呀,季老先生在九泉之下,恐怕也不能瞑目啊!可见,要做到“近之则不厌”,那是非常不容易的。
话又说回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上真正修养到位的人,一定是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于一体的。连家都齐不好,家里人的各种麻烦事都摆不平,对于这样的国学大师,就要打一个问号了。一个人的知识、学问很渊博,可以称为学术大家,但是人生修养没有到位,知识学问不能成为生命饱满健朗的支撑,在身心性命上没有通达无碍,在修身、齐家上没有达到古圣的标准,那就难以承当国学大师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