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鹏伟
全球基金组织将大幅削减对华援助的抗艾滋病、结核病和疟疾资金,削减幅度达50%或80%。基金认为中国项目财务存在问题,近期将审计。全球基金是中国卫生领域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帮助防治艾滋病结核病疟疾三大疾病。消息人士称,卫生部门在基金资金使用上腐败丛生。(京华时报
如果没有此消息,普通人恐怕不知道全球基金是我国卫生领域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实施8年来,累计签约资金达9.37亿美元,已执行资金5.48亿美元,还有可能得到承诺的经费为6.8亿美元。拿了人家的钱,却没有用在明处,让受益者和监督者充分知情,当然会引发置疑。这和眼下的红十字会危机没什么两样。
结合此前的“资金冻结”事件,人家的不满主要有两点:一是财务管理不善,二是未能遵照事先承诺,让基层非政府组织分享1/3的拨款。两个问题,其实有一个共同的根源——非政府组织生存艰难。因为种种的限制和歧视,非政府组织始终无法做大做强,反过来又制约着他们的组织和管理能力。正因如此,本身就对其抱有极大不信任感的卫生部门极不情愿将到手的资金轻易奉上,直接导致国际援助的善款沦为变相的财政拨款,同时还不受预算和审计的制约。如此一来,公开透明和科学管理就成为痴人说梦了,同官方慈善机构也没什么两样。
事实上,即使全部将资金交由卫生部门支配,很多工作也未必能做好。例如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单纯的治疗只是其中之一,各种社会团体、公益组织和社会志愿者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他们的身份往往更容易深入接触特殊社会人群,工作方式灵活,效率较高,在健康教育、高危人群干预、随访和关怀救助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其重要性不亚于前者。然而,这些组织长期面临的资金短缺、组织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好不容易盼来的国际援助资金,到头来还被层层截留,甚至被有些卫生部门编造的组织拿走了钱。
作为一家接收善款的执行机构,首先应当尊重捐助者的意愿,无条件地履行先前的承诺,将资金足额的拨给基层非政府组织,并辅之以帮助、管理和监督,保证善款不备滥用。援助资金的多寡,除了取决于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状况,恐怕与资金的使用落实情况有更加密切的关系。因此,眼下最为迫切的是大力发展非政府组织,改变过去设置门槛、戴有色眼镜的做法,与其展开各种层面的培训与合作,帮助更多有志于服务大众的社会组织尽快成长起来,以满足社会需求,进而改善目前备受内外置疑的公益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