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称作“韩流”的韩剧曾在中国掀起过收视狂潮,近年来却呈现明显降温的态势。韩剧在我国转而遭受冷遇的原因主要有二:创作模式化,冗长拖沓以及歪曲历史、知识性错误频繁等是其内部原因;观众接受心理的微妙变化,国产电视剧的逐渐崛起以及我国限制韩剧进口转而引进多国电视剧等是其外部原因。韩流退潮现象给我国电视剧创作和传播以深刻的启示。
自1993年第一部被引进的韩剧《嫉妒》登陆中国以来,韩剧日渐风靡中国,终至形成“韩流”红遍大江南北。然而,自2006年开始,火热的韩剧却在中国呈现明显降温的态势,国内引进韩剧的剧集大为减少,收视率也显著下降,昔日的辉煌已然不在。是什么原因使强大的“韩流”日渐退潮?本文试从韩剧的内外层面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从中获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以促进我国电视剧创作和传播的良性运作和持续发展。
一、内部原因
(一)模式化
唯美的画面,煽情的音乐,缓慢的剧情节奏,靓丽的人物,富有的男主角,令人怜惜的女主角,纠结的三角恋爱等是大部分韩剧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诚然,这些内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观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甚至当前依然还在吸引部分观众。但是,随着这些情节的不断重复和模式化,观众的审美疲劳也在与日俱增。
其一,命运模式化。韩剧常常让温柔善良的女主角身患绝症或者英俊专一的男主角遭遇不幸来赚取观众的眼泪,赢得高收视率。如恩熙(《蓝色生死恋》)、燕珠(《泡沫爱情》)、金宝拉(《雪之女王》)等都身患绝症;赵远均(《天桥风云》)、姜俊尚(《冬日恋歌》)、金佑振(《夏娃的诱惑》)等则遭遇车祸。一方凄惨的不幸和另一方对爱情的坚贞执着成为大多数韩剧悲情结尾的模式。死亡(毁灭)固然能延续爱情的永恒,令人刻骨铭心,但如果大批作品都充斥着雷同的情节,恐怕非但难以感动观众,反而会使有判断力的观众心生疑惑并产生抵触心理。
其二,情感模式化。一部韩剧的成功往往会带来一批同类情节的克隆作品的涌现,其中尤为典型的是言情剧中的灰姑娘故事。这一模式的主体是地位悬殊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灰姑娘”的性格、相貌、生活背景因人而异,结局大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浪漫满屋》中,女主角智恩从小失去父母,却坚强独立,男主角英宰是帅气的电影演员,两人邂逅于飞机上,智恩因为吃得过多晕机吐了英宰一身。《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女主角金三顺年近三十仍待字闺中,既不漂亮,也不富有,但却勇敢顽强。因为失恋的痛苦误进男卫生间大哭发泄,被身为酒店社长的男主角玄振轩羞辱了一番。《Hello,小姐》中,女主角李秀荷是日趋破落的济安李氏宗家花安堂主人,父亲在首尔又安一个新家,而可怜的母亲年仅45岁就因胃癌去世。帅气男主角栋奎(TOP集团的长孙)边看地图边驾车,秀荷也正兴致盎然地骑着自行车,为躲避栋奎的车,她连车带人摔到田梗上。而2010年的《成均馆绯闻》既是一出翻版的《流星花园》,又是韩版的《梁祝》;《Oh my lady》则是《浪漫满屋》的变异,其变化只是把《浪漫满屋》里的大明星变成奶油小生、小保姆变成离婚妇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此外,韩剧里频频登场的故事还有契约婚姻模式。契约几乎是热播韩剧中不可或缺的中心情节线。一种是被迫接受父母早前订下的婚约,另一种是当男女主角遭遇难题或困境时,以契约“爱情”或“婚姻”的方式度过当前难关,相约各自问题得到解决或拿到自己利益,就各奔前程。如《浪漫满屋》、《我的名字是金三顺》、《豪杰春香》、《美妙人生》、《宫》、《My Girl》、《新娘十八岁》等等,莫不如此。
由于长时间反复地欣赏相似或相同的对象,高频率高强度地接受类似对象的视觉刺激,便会导致神经系统产生厌倦心理,从而由原来的审美欣赏变成审美疲劳。当韩剧中的老套模式不再新颖,雷同的情节让观众在看完前半段故事内容后,基本上可以猜到后半段的情节发展及其结局时,观众就不再具有好奇心理。这种刺激不能满足并且多次给审美主体的心理造成期待成空的失望,审美疲劳于是产生,使观众对韩剧的专注和热情度大减。
(二)冗长拖沓
渲染悲欢离合的韩国情感长剧以其真实细腻、生活化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但与此同时,韩剧拖沓冗长的偏好也遭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反感。如《看了又看》158集,几十集过去了,男女主角还没有到拉手的程度,又是几十集过去了,姐妹俩还从未向家里人提起过自己的爱人。又如《人鱼小姐》,恋爱的纠葛用很长一段剧集来完成,之后还要花很长的篇幅将婚后的种种纠纷一一展现。《天下女人》原本是50集,后来发展成150集,剧中经常会听到相似的台词,“娘娘你一定要活下去”之类的话甚至在一集内出现很多次。由此可见韩剧“水肿病”之严重。偏好冗长拖沓的结果是,既损害了作品的整体质量,也给观众造成了严重的收视疲劳。这也暴露出韩剧边拍边播制作模式的弊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视率,韩国编剧一味迎合观众的反应与电视台的利益需要而调整剧情走向,本来20集就该结束的电视剧,因为剧中角色受观众推崇或喜爱等原因而改变情节拉长成30集,这难免不会造成拖沓,剧作的艺术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
(三)歪曲历史,知识性错误频繁
基于种种原因,韩剧中出现不少有悖历史真相、文史常识的错误。《渊盖苏文》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唐太宗描绘成丑陋、愚蠢的侵略者,在战场上被打得狼狈不堪,甚至连左眼都被渊盖苏文射瞎,成了“独眼龙”,还跪地求饶。而历史真相却是,唐太宗在安市城下击溃高延寿率领的15万援军,斩杀3万,俘虏4~5万,最终因严冬到来才下令撤兵。此外,剧中隋炀帝龙椅背后的屏风上居然出现毛泽东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的《沁园春·雪》,这首大气豪迈的词作竟提前问世了一千多年,穿越时空来到隋朝。在一度成为收视冠军的《大祚荣》里,荒唐地描绘唐太宗被化装成军官的刺客用短刀直插右腹,几乎送命。①还有红遍中国的《大长今》,中国人发明的针灸,在该剧中却被说成是韩国人发明的,麻药、外科手术等也被说成是韩国人发明的。采用人痘对付天花的方法是中国清朝时期才有的,剧中却被说成是医女长今首创的。此外,还有《薯童谣》、《太王四神记》等韩剧也存在肆意篡改中国历史的现象而遭中国内地“禁播”。
虽然电视剧不是教科书,不须完全忠实于历史和现实,但也不应误导观众对别国历史的了解,这是任何国家的大众媒体都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媒体不应一味通过丑化、歪曲、负面描述其他国家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粉饰本国历史,吸引本国观众的眼球。如果韩剧对此置若罔闻而我行我素,其结果不仅是损害作品质量,也不利于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外部原因
(一)观众接受心理的变化
随着宽带互联网和P2P互动传播模式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电视受众对外来节目的选择与接受逐渐由被动转向自主模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57亿。②网民成为分析中国电视受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国外优秀剧在我国国内的传播途径以网络传播为主,电视台引进播放为辅。风格各异的国外优秀电视剧为唤起人们的观赏兴趣,观众对电视剧选择与接受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从同源性文化的共鸣到对异域性文化的好奇。亚洲文化圈国家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是共同的,韩剧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理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韩剧所表现出的温情、善良、节俭、诚实也契合中国观众的审美理想。同为亚洲国家,韩国民众的饮食起居、家庭生活方式等也都是中国观众较为熟悉的,接受起来自然容易。这正是韩流在我国形成的内在原因之一。但2005年后,我国观众(以中青年人为主)开始将兴趣更多地投至韩剧之外的美剧等国外电视剧上。这些电视剧从建筑风格、服装造型、办事方式和处事原则,都与韩剧大相径庭,特别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开放、自由、敢于创新的精神,与东方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异域性使得我国观众对其呈现的一切产生强烈好奇心。这种文化距离感和求知欲引发中国受众对于异域文化镜像的遥望和向往并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得到满足,从而推动国外电视剧收视率不断提高。
从习惯冗长、舒缓的剧情到沉迷紧凑、悬疑的剧情。面对剧情单一冗长,节奏缓慢的韩剧,观众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国内各大电视台以及网站大量引进其他国外电视剧,并以跌宕起伏的剧情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盛宴。譬如,2006年在央视播出的日剧《白色巨塔》就有相当不俗的收视率,而且口碑甚佳。它展现了男人世界的斗争,没有对与错的道德评判,叙述链条衔接紧凑、夺人眼球,哪怕是一个眼神、微笑,甚至无心的戏言、皱眉,都有戏味,都是伏笔。相比缓慢节奏,剧情拖沓的韩剧,节奏紧凑的日剧更适合上班族观众收看习惯。受大众追捧的美剧更以情节紧凑刺激、悬念重重见长,从不拖泥带水,每个场景中都会设置一个阻碍事件顺利进行的障碍物,以层出不穷的悬念冲突为卖点,让剧情的发展成为调动观众心理期待的诱因,从而激发观众收看的兴趣。
从痴迷平面化偶像到推崇立体化英雄。韩剧推出的明星唯美、纯净,颇像童话中的王子、公主式的人物,人物形象人工雕琢的痕迹明显,个性不突出,平面化色彩浓厚。而如今,中国受众更看重的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更注重深层次的价值和内涵。比如,国产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在枪林弹雨中,在嗜血的拼杀中,在为战友之死的复仇中,表现出一种铁血军人不计生死、雄武豪情的“亮剑”精神和“霸气”。又如,《闯关东》中的朱开山,《生死线》中的四道风,《雪豹》中的周卫国,等等,这一类有性格魅力的英雄,兼具传奇性与戏剧性,又有内在的积淀,也更契合观众的欣赏趣味。
从梦境幻想到正视现实。韩剧演员化妆、服饰造型、歌曲音乐,场景布置上都追求唯美。此外,如上文所述,从剧情安排上,韩剧展现的基本是现代都市童话。许多剧作中都是将富家子弟与贫民女孩结合,营造典型的现代版灰姑娘的故事。相反,如日剧《白色巨塔》却暴露了很多社会、人性的阴暗面。剧中的“白衣天使”们在现实与梦想间抉择,生命消逝的悲剧、人生道路上不可思议的转折,这些人物象一面面镜子,给我们尤其是给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剧中反映的医生之间的竞争和医患之间的矛盾是国内医疗机构所常见的,这很容易引起内地观众的共鸣。而以现实题材为基础的国产剧《张小五的春天》、《媳妇的美好时代》、《和空姐一起的日子》、《大女当嫁》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收视“春天”,其中共同的地方来自于这些现实题材剧都直面当前社会热议的“剩女”问题。在这些热播电视剧中,现实生活中女人的种种矛盾与困惑被真实展示出来,激起观众的兴趣实属自然。而这恰恰是重“养眼”轻“养心”的韩剧所缺乏的。
(二)国产电视剧的逐渐崛起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剧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国产剧在国人心中的眼球效应也在日益凸显。在各大视频网站每周电视剧榜单前50强中,国产剧占到了75%左右。2006年的《暗算》、《亮剑》与2007年的《金婚》、《奋斗》、《士兵突击》在荧屏播出和网络点播均呈共赢局面,观众对国产剧整体期待的眼球效应已达到近年来未有的高度。2009年的《潜伏》一改谍战剧的模式,以独树一帜的故事创意和剧作的整体水平成为国内谍战剧的一个新高峰。2011年的《我是特种兵》开播之日就开创了收视新高,并且在网络专业指数排行榜——电视剧排行榜上排名第三,关注度日益上升,搜索量超过韩剧《秘密花园》和《我的公主》。可见,我国观众还是觉得我们自己的故事更有看点,更加亲近,并有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视线转而回归国产剧,对韩剧的冷落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自1993年第一部被引进的韩剧《嫉妒》登陆中国以来,韩剧日渐风靡中国,终至形成“韩流”红遍大江南北。然而,自2006年开始,火热的韩剧却在中国呈现明显降温的态势,国内引进韩剧的剧集大为减少,收视率也显著下降,昔日的辉煌已然不在。是什么原因使强大的“韩流”日渐退潮?本文试从韩剧的内外层面来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从中获取有益的经验和启示,以促进我国电视剧创作和传播的良性运作和持续发展。
一、内部原因
(一)模式化
唯美的画面,煽情的音乐,缓慢的剧情节奏,靓丽的人物,富有的男主角,令人怜惜的女主角,纠结的三角恋爱等是大部分韩剧创作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诚然,这些内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观众具有强大的吸引力,甚至当前依然还在吸引部分观众。但是,随着这些情节的不断重复和模式化,观众的审美疲劳也在与日俱增。
其一,命运模式化。韩剧常常让温柔善良的女主角身患绝症或者英俊专一的男主角遭遇不幸来赚取观众的眼泪,赢得高收视率。如恩熙(《蓝色生死恋》)、燕珠(《泡沫爱情》)、金宝拉(《雪之女王》)等都身患绝症;赵远均(《天桥风云》)、姜俊尚(《冬日恋歌》)、金佑振(《夏娃的诱惑》)等则遭遇车祸。一方凄惨的不幸和另一方对爱情的坚贞执着成为大多数韩剧悲情结尾的模式。死亡(毁灭)固然能延续爱情的永恒,令人刻骨铭心,但如果大批作品都充斥着雷同的情节,恐怕非但难以感动观众,反而会使有判断力的观众心生疑惑并产生抵触心理。
其二,情感模式化。一部韩剧的成功往往会带来一批同类情节的克隆作品的涌现,其中尤为典型的是言情剧中的灰姑娘故事。这一模式的主体是地位悬殊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灰姑娘”的性格、相貌、生活背景因人而异,结局大多是有情人终成眷属。如《浪漫满屋》中,女主角智恩从小失去父母,却坚强独立,男主角英宰是帅气的电影演员,两人邂逅于飞机上,智恩因为吃得过多晕机吐了英宰一身。《我的名字叫金三顺》中,女主角金三顺年近三十仍待字闺中,既不漂亮,也不富有,但却勇敢顽强。因为失恋的痛苦误进男卫生间大哭发泄,被身为酒店社长的男主角玄振轩羞辱了一番。《Hello,小姐》中,女主角李秀荷是日趋破落的济安李氏宗家花安堂主人,父亲在首尔又安一个新家,而可怜的母亲年仅45岁就因胃癌去世。帅气男主角栋奎(TOP集团的长孙)边看地图边驾车,秀荷也正兴致盎然地骑着自行车,为躲避栋奎的车,她连车带人摔到田梗上。而2010年的《成均馆绯闻》既是一出翻版的《流星花园》,又是韩版的《梁祝》;《Oh my lady》则是《浪漫满屋》的变异,其变化只是把《浪漫满屋》里的大明星变成奶油小生、小保姆变成离婚妇女。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此外,韩剧里频频登场的故事还有契约婚姻模式。契约几乎是热播韩剧中不可或缺的中心情节线。一种是被迫接受父母早前订下的婚约,另一种是当男女主角遭遇难题或困境时,以契约“爱情”或“婚姻”的方式度过当前难关,相约各自问题得到解决或拿到自己利益,就各奔前程。如《浪漫满屋》、《我的名字是金三顺》、《豪杰春香》、《美妙人生》、《宫》、《My Girl》、《新娘十八岁》等等,莫不如此。
由于长时间反复地欣赏相似或相同的对象,高频率高强度地接受类似对象的视觉刺激,便会导致神经系统产生厌倦心理,从而由原来的审美欣赏变成审美疲劳。当韩剧中的老套模式不再新颖,雷同的情节让观众在看完前半段故事内容后,基本上可以猜到后半段的情节发展及其结局时,观众就不再具有好奇心理。这种刺激不能满足并且多次给审美主体的心理造成期待成空的失望,审美疲劳于是产生,使观众对韩剧的专注和热情度大减。
(二)冗长拖沓
渲染悲欢离合的韩国情感长剧以其真实细腻、生活化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但与此同时,韩剧拖沓冗长的偏好也遭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反感。如《看了又看》158集,几十集过去了,男女主角还没有到拉手的程度,又是几十集过去了,姐妹俩还从未向家里人提起过自己的爱人。又如《人鱼小姐》,恋爱的纠葛用很长一段剧集来完成,之后还要花很长的篇幅将婚后的种种纠纷一一展现。《天下女人》原本是50集,后来发展成150集,剧中经常会听到相似的台词,“娘娘你一定要活下去”之类的话甚至在一集内出现很多次。由此可见韩剧“水肿病”之严重。偏好冗长拖沓的结果是,既损害了作品的整体质量,也给观众造成了严重的收视疲劳。这也暴露出韩剧边拍边播制作模式的弊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视率,韩国编剧一味迎合观众的反应与电视台的利益需要而调整剧情走向,本来20集就该结束的电视剧,因为剧中角色受观众推崇或喜爱等原因而改变情节拉长成30集,这难免不会造成拖沓,剧作的艺术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
(三)歪曲历史,知识性错误频繁
基于种种原因,韩剧中出现不少有悖历史真相、文史常识的错误。《渊盖苏文》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开明君主唐太宗描绘成丑陋、愚蠢的侵略者,在战场上被打得狼狈不堪,甚至连左眼都被渊盖苏文射瞎,成了“独眼龙”,还跪地求饶。而历史真相却是,唐太宗在安市城下击溃高延寿率领的15万援军,斩杀3万,俘虏4~5万,最终因严冬到来才下令撤兵。此外,剧中隋炀帝龙椅背后的屏风上居然出现毛泽东发表于20世纪40年代的《沁园春·雪》,这首大气豪迈的词作竟提前问世了一千多年,穿越时空来到隋朝。在一度成为收视冠军的《大祚荣》里,荒唐地描绘唐太宗被化装成军官的刺客用短刀直插右腹,几乎送命。①还有红遍中国的《大长今》,中国人发明的针灸,在该剧中却被说成是韩国人发明的,麻药、外科手术等也被说成是韩国人发明的。采用人痘对付天花的方法是中国清朝时期才有的,剧中却被说成是医女长今首创的。此外,还有《薯童谣》、《太王四神记》等韩剧也存在肆意篡改中国历史的现象而遭中国内地“禁播”。
虽然电视剧不是教科书,不须完全忠实于历史和现实,但也不应误导观众对别国历史的了解,这是任何国家的大众媒体都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媒体不应一味通过丑化、歪曲、负面描述其他国家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来粉饰本国历史,吸引本国观众的眼球。如果韩剧对此置若罔闻而我行我素,其结果不仅是损害作品质量,也不利于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
二、外部原因
(一)观众接受心理的变化
随着宽带互联网和P2P互动传播模式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电视受众对外来节目的选择与接受逐渐由被动转向自主模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到4.57亿。②网民成为分析中国电视受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大多国外优秀剧在我国国内的传播途径以网络传播为主,电视台引进播放为辅。风格各异的国外优秀电视剧为唤起人们的观赏兴趣,观众对电视剧选择与接受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从同源性文化的共鸣到对异域性文化的好奇。亚洲文化圈国家对儒家文化的认同是共同的,韩剧所体现出的儒家思想理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韩剧所表现出的温情、善良、节俭、诚实也契合中国观众的审美理想。同为亚洲国家,韩国民众的饮食起居、家庭生活方式等也都是中国观众较为熟悉的,接受起来自然容易。这正是韩流在我国形成的内在原因之一。但2005年后,我国观众(以中青年人为主)开始将兴趣更多地投至韩剧之外的美剧等国外电视剧上。这些电视剧从建筑风格、服装造型、办事方式和处事原则,都与韩剧大相径庭,特别是以美国文化为代表的开放、自由、敢于创新的精神,与东方传统文化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异域性使得我国观众对其呈现的一切产生强烈好奇心。这种文化距离感和求知欲引发中国受众对于异域文化镜像的遥望和向往并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得到满足,从而推动国外电视剧收视率不断提高。
从习惯冗长、舒缓的剧情到沉迷紧凑、悬疑的剧情。面对剧情单一冗长,节奏缓慢的韩剧,观众逐渐产生审美疲劳。国内各大电视台以及网站大量引进其他国外电视剧,并以跌宕起伏的剧情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视觉盛宴。譬如,2006年在央视播出的日剧《白色巨塔》就有相当不俗的收视率,而且口碑甚佳。它展现了男人世界的斗争,没有对与错的道德评判,叙述链条衔接紧凑、夺人眼球,哪怕是一个眼神、微笑,甚至无心的戏言、皱眉,都有戏味,都是伏笔。相比缓慢节奏,剧情拖沓的韩剧,节奏紧凑的日剧更适合上班族观众收看习惯。受大众追捧的美剧更以情节紧凑刺激、悬念重重见长,从不拖泥带水,每个场景中都会设置一个阻碍事件顺利进行的障碍物,以层出不穷的悬念冲突为卖点,让剧情的发展成为调动观众心理期待的诱因,从而激发观众收看的兴趣。
从痴迷平面化偶像到推崇立体化英雄。韩剧推出的明星唯美、纯净,颇像童话中的王子、公主式的人物,人物形象人工雕琢的痕迹明显,个性不突出,平面化色彩浓厚。而如今,中国受众更看重的是剧中人物的性格塑造,更注重深层次的价值和内涵。比如,国产剧《亮剑》主人公李云龙在枪林弹雨中,在嗜血的拼杀中,在为战友之死的复仇中,表现出一种铁血军人不计生死、雄武豪情的“亮剑”精神和“霸气”。又如,《闯关东》中的朱开山,《生死线》中的四道风,《雪豹》中的周卫国,等等,这一类有性格魅力的英雄,兼具传奇性与戏剧性,又有内在的积淀,也更契合观众的欣赏趣味。
从梦境幻想到正视现实。韩剧演员化妆、服饰造型、歌曲音乐,场景布置上都追求唯美。此外,如上文所述,从剧情安排上,韩剧展现的基本是现代都市童话。许多剧作中都是将富家子弟与贫民女孩结合,营造典型的现代版灰姑娘的故事。相反,如日剧《白色巨塔》却暴露了很多社会、人性的阴暗面。剧中的“白衣天使”们在现实与梦想间抉择,生命消逝的悲剧、人生道路上不可思议的转折,这些人物象一面面镜子,给我们尤其是给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剧中反映的医生之间的竞争和医患之间的矛盾是国内医疗机构所常见的,这很容易引起内地观众的共鸣。而以现实题材为基础的国产剧《张小五的春天》、《媳妇的美好时代》、《和空姐一起的日子》、《大女当嫁》等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收视“春天”,其中共同的地方来自于这些现实题材剧都直面当前社会热议的“剩女”问题。在这些热播电视剧中,现实生活中女人的种种矛盾与困惑被真实展示出来,激起观众的兴趣实属自然。而这恰恰是重“养眼”轻“养心”的韩剧所缺乏的。
(二)国产电视剧的逐渐崛起
近年来,随着我国电视剧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国产剧在国人心中的眼球效应也在日益凸显。在各大视频网站每周电视剧榜单前50强中,国产剧占到了75%左右。2006年的《暗算》、《亮剑》与2007年的《金婚》、《奋斗》、《士兵突击》在荧屏播出和网络点播均呈共赢局面,观众对国产剧整体期待的眼球效应已达到近年来未有的高度。2009年的《潜伏》一改谍战剧的模式,以独树一帜的故事创意和剧作的整体水平成为国内谍战剧的一个新高峰。2011年的《我是特种兵》开播之日就开创了收视新高,并且在网络专业指数排行榜——电视剧排行榜上排名第三,关注度日益上升,搜索量超过韩剧《秘密花园》和《我的公主》。可见,我国观众还是觉得我们自己的故事更有看点,更加亲近,并有更强烈的文化认同感,视线转而回归国产剧,对韩剧的冷落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韩流”退潮现象原因解析
评论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