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桥的胶水有点冤


  人民日报报道称,耗资3000多万元,不到两年桥面两侧80个石栏杆掉了26个,严重威胁过往行人安全!近日有网友爆料,河南郑州夏意桥的桥柱和柱头之间竟然是用胶水粘连而成,只要稍一用力推动,这些数十斤重的石柱头就会掉下来。

  这个“桥糊糊”只是小弟,不是长子。前两年,投资5000万、名噪一时的南京汉中门大桥也难免胶水糊桥的命运。这几年,胶水技术又有大发展。桥梁专家余钟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桥面的花岗岩铺装、桥体岗岩栏杆的柱头装饰都属于后期装修施工。而用石材胶粘接是一种常规做法,应用广泛,它的功效不同于普通胶水。

  尽管有网友痛斥道,胶水粘的能用两年!这已经是奇迹了!这说明咱胶水的质量是世界一流的。我们应该为咱有这么好的胶水而欢呼!鼓掌!但是我更相信专家说的是有一定道理。因为专家作为理论工作者,往往只能猜到开头,不能猜到结局。

  著名桥梁专家范立础院士就曾经说过,“科学不可能认识到终点。如果以前的规范做得不够谨慎,对风险估计得不足,那么在新规范里就要改进。我国的规范几乎是多年不改,而美国的规范每3到4年修订一次。”专家们依据的规范是什么呢?按照交通部门设计规范,室外受雨淋(干湿交替环境)的混凝土构件,钢筋保护层最小设计厚度尚不到国际通用规范规定的一半。桥梁的设计承载能力仅为美英的68%和60%。这么个标准放在过去可能会顶上个几十年光阴,即使胶水粘合质量不过关也不会立马就塌了,但是放到当下,车辆数量大爆炸加上河流污染日益严重,这座“郑州桥”必然老的更快。但即使如此,说不定也属“正常寿命”内,因为其它兄弟们的平均寿命也大多只长了几年。

  在规范上尚且如此,在管理养护招投标环节上,专家的话语权更加堪忧。例如,胶水糊上去往往没干透就“抢进度”,片面追求政绩的结果还导致了“早强水泥”在我国的普遍应用。在施工阶段,层层转包,装备落后,人海战术,节约造价也都超过了专家们的“理论头脑”。这个时候不能怪胶水,也不能怪专家,科学模型无法考虑“腐败”和“政绩”这些变量。

  离奇的变量太多,责任的坐标缺失,科学家也只能徒唤奈何。上世纪90年代,上海外滩“外白渡桥”当年的承建公司来函给中国政府部门,称到某年某月某日,该桥寿命已到100年,“我们对该桥的责任已经终止”。而在缺乏“目标使用年限制度”的中国,却只有“金桥、银路、铜堡坎”之说。短命桥责任本来不大,人家还用胶水给修好了。也许,老百姓还要夸一声:辛苦这些个兄弟了,还要用脱水去粘,不必这样麻烦了,吐口唾沫粘上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