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电影差不多经过了八年抗战的时间、六年规模化的创作和制作,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多样化与主流行方面达成了融合。
第一,电视电影追求不同功能、形态、风格的融合
在中国特殊的语境之下,电影可能有四个相对有差异、互相又有些交集的不同指向和功能:(1)宣传教育,或说主旋律取向。主旋律的概念现在可能不仅仅是宣教,开始同时注重娱乐性、流行性。但是,宣教的概念仍然是这些作品的灵魂。(2)商业娱乐取向;主要是一些喜剧、动作、悬疑的类型片。(3)艺术片取向;主要表达编导的艺术思考、艺术探索和艺术个性,比如《王勃之死》这类作品。(4)现实主义取向。关注现实矛盾、现实社会冲突,关心社会与现实进程。由于特殊的文化社会环境,这类作品长期缺位。实际上这四种功能过去在电视电影当中分化非常明显,各自的特色很清晰,互相之间的局限也非常明显。但是今年这些电视电影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这四者之间的融合性加强了,在大量的商业电影当中有非常鲜明的主流意识,非常鲜明的主旋律意识,而在大量的主旋律电视电影的作品当中有非常鲜明的商业意识。艺术片减少了,而现实主义则更多地被商业化和主旋律化了。所以,电视电影的类型比较开放,观念也比较中和,风格相对平实。比如《烩面馆》、《牛贵祥告状》等创作者对现实思考比较多的作品,主流意识非常明显,非常注意回到主旋律的基本框架当中,像《说话算话》等作品一方面揭露社会矛盾,另一方面回归走向也非常明显。从总量上来讲,这种融合带来这些作品整体品质的提升。我们的宣传机构一直讲“三性统一”,在“三性”的结合方面,应该说今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今年这种融合性的作品比较多,这是新特点。同时,特别有个性的作品减少了,有类型极端行的作品减少了,单纯的作品减少了。
第二,题材意识的强化仍然在持续
经过电视电影这些年的摸索,大家对电视电影慢慢形成一种“形态”共识,认识越来越自觉。比如对题材强度的要求,对人物性格强度的要求,对情节强度的要求,以及对故事强度的要求,从编辑到剧本、到剧作都体现得比较好。这些作品不像过去那样参差不齐,过去的作品在题材、故事、人物方面往往可能出现强度不够的缺陷,难以完成电视电影在短时间中对观众的吸引。现在的作品,强化意识非常明显,大家从选材开始强化了差异性,强化了硬度,这也是电视电影整体上进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当然,电视电影在强化剧本强度的同时,另外一个问题可能还没有完全解决。现在这些作品在强化情节、强化故事的强度方面做得非常好,甚至在节奏的强度上也比较好,但这些作品在叙事方面对信息的控制能力不是很好,换句话说对视听的节奏控制不好,视听节奏太慢。故事的节奏还可以,情节节奏甚至有过快的痕迹。最初为了形态的强化,把情节快速推进。但今天的电视电影,今天的剧作已经不是单纯把情节的进程往前推进,它的节奏是靠控制事件的进程,是靠让观众参与和揣摩事件进程的方式来创造节奏的。今天来看好莱坞电影,看世界上那些优秀的影片,包括韩国电影,并不是单纯靠线性节奏的推进来提高节奏,是要靠控制线性节奏,要把线性节奏打断,但是要让观众对后面的事件有期待,要控制住观众对线性节奏的理解。现在这方面做得不好,包括视觉节奏,镜头偏少,镜头的景别偏大,导致视听节奏慢,情节现在需要视听来重新组织。视听不能成为情节的工具。观众在看作品的时候,首先感受倒的是视听节奏。我们现在把事件节奏做不错,但是在视听节奏、在细节控制节奏方面需要更多的努力。
第三,制作趋于精致
电视电影普遍的制作水平得到了提高,不仅画面、声音越来越精致,剪辑流畅,更重要的是整个影片的假定性完成比较统一,过去常常出现的表演、对话很造作、很出戏的那些场面、段落和细节明显减少。这是很大的进步。从这些年轻的编导演的成长过程来讲,这几年已经形成正向的积累,这个正向积累对中国未来的电影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电视电影将来的发展,我觉得可能需要在三个方面进行调整:加强整体性的策划,强化类型意识,建立完善的差异性评价体系。
第一,加强整体性的项目策划
现在的媒介行为基本上是策划出来的行为。电视电影现在单个作品拿出来都还不错,但是作为一种整体性的策划偏弱,我们没有通过整体性的策划行为让它们成为拳头产品。电视电影的整体策划不应该仅是系列。系列是从生产的角度来讲,是生产的规范化、规则化延续,但是拳头产品不是从生产的角度,是从接受的角度,让观众知道我们有一个集束炸弹,要响得有动静,要让他们知道电视电影推出了很好的片子。比如2007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应该策划一组有类型特点的军事题材,既弘扬我军优良传统的同时又能传承我们国家很好的军事片传统。这些年军事片传统被丢掉了,能否在电影频道把军事片的传统捡起来做好?这是可以研究的。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像《二十四小时》的做法虽然是延续的,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借助这个概念做一些系列性,与中央台的有关规定不冲突的作品。因为二十四小时有一个很典型的特点,每一集都是一个故事,是相对独立的。教育电视台在做自己的节目《我的太阳》,就是把它变成系列剧来做,这种系列性是为了集束宣传的需要,为了推广的需要。因此应该加强前期的策划,用策划来推广。
现在我们的策划更多的是剧本策划,媒介已经不再做一个产品的策划了,而是在做项目的策划,要跟相关的媒体、相关的活动联动起来一起策划,而不能够简单地做剧本策划,这样可以使好的作品能够更有力量、更有影响、对社会更有推动性的作用。
第二,强化类型意识
在保持现有多样化的前提下继续强化我们的类型意识。形态自觉性现在有了,但是类型意识依然不足。我想类型方面可能要解决几个问题,包括用什么方式来完成。一个是中国电视电影的类型一定不能跟美国的类型剧式一样,两者的政治环境和经济条件不太一样,包括受众条件也不太一样,因此可以按照我们的特点来寻找一些类型划分的方法。我们现在手中的材料当中没有任何关于剧情类型的划分,按理说在一个商业化市场,比如在美国买任何一个DVD,不管是不是艺术片,不管是不是现实题材,一定有一个类型归类,这个目的是为消费者提供一个选择惯性,提供一个选择方式。但是我们现在没有任何的归类,往往都一般称为现实剧,其实,现实题材剧其实有很多的类型。历史剧也有很多的类型。
商业类型比如喜剧,这几年比较成功,好作品也比较多,但是严格说来,这些喜剧的成功都还带有偶然性,它的那种批量性特点还是不够明显。还有像侦探剧、恐怖片,这些我们是不是要做类型上的研究和探索,而且有中国特色?
现在综合化有一个好处,就是总体水平提高了,我理解的综合性有时候是把总体水平提高。但是对于任何产业来讲,绝大部分产品是不可能是综合性的产品。绝大部分都应该是创作者和消费者都能够容易分辨、容易预期、假定性鲜明的类型作品。类型片往往在市场上有非常好的再使用能力。现在的电视电影将来要进入数字影院,因此要考虑产品的重复使用、长期使用。将来不是播完一个星期两次就完了,将来要长期使用、重复使用,在不同的媒介上使用,因此要考虑这些作品的重复使用效率。相对而言,喜剧片、动作片这些依靠场面、细节的“闹”类型更具有长久的商业使用价值。
虽然说凤凰电影频道现在播的片子艺术质量不高,但长期播却一直有一批观众,这些影片类型清晰,大家识别起来非常容易,所以还是有人在那儿看。我建议,由电影频道邀请一些专家、创作者,以及了解国外这些类型电影的人开一个研讨会,具体地、仔细地研究类型创作在中国的特点,不能完全照搬美国的东西,美国的东西在中国我们没有条件实行。
第三,建立完善的差异性评价体系
现在电视电影走到了一条虽然总体水平尚可但是特色不太鲜明的道路上。这和我们的评价系统是有关的,比如人物是不是成功、现实性是不是强、思想主题是不是深刻?这些评价是对的,但是可能不应该用这样的评价系统应对所有的作品,这就需要细化我们的评价系统,用不同的评价系统引导我们的电视电影向有阶梯的多样化的方向发展。作为国家广电总局下属的电影频道,肯定要弘扬主旋律的媒介形象,但同时,我们能不能形成一个有差异性的评价系统引导电视电影向更加有竞争力、有社会影响力的方向发展?如果这个问题解决好,将来这些创作者才会自己的创作方向和生产目标。现在过分综合,就会导致电视电影的产品必然趋同。我们如果能够在五个不同的方向上的都挂一个葫萝卜,那么电视电影就会在五条不同的道路上奔跑,形成市场所需要的差异性和多样化。
应该说,随着各种媒介渠道对内容需求的增加,电视电影现在面临着一个极大的发展机遇。重要的是要能够适应这种新媒介、多媒介、市场化的发展,形成一批能够在不同市场、不同渠道、不同时间重复使用的类型化的产品。多功能、无类型、雅俗共赏、三性统一的综合性产品往往仅仅是文化产业市场金字塔的塔尖,而底座则是由大量的类型产品构成的。
电视电影漫谈
评论
19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