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慈善之困 理性看待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
20
“中国特色的”慈善之困
2011年09月07日17:31 来源:中国经济网 手机看新闻
9月3日,凤凰卫视中文台《一虎一席谈》节目邀请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主席卢俊卿、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卢星宇父女做客现场,主题为《“仁二代”非洲助学有错吗?》
这是一期以理性而客观的探讨分析作为基调的节目,主办方邀请到了法律专家、资深媒体人、网民代表、华商协会会员、非洲友人等多方人士进行了开放式的透明对话,尽管各方人士的观点依然没有完全统一,尽管因为节目现场依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辩而使整个节目看上去显得“火药味儿”十足,但半个多月以来,围绕“中非希望工程”的种种质疑、争议、困惑终于回到了正常的轨道方向。
大概很多人都已经忘了整个事件的发端是与华商协会、与卢俊卿、与卢星宇毫无关系的另外一起焦点事件——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拆迁,广大的网民的激愤情绪还没来得及在此事件上得到宣泄,舆论的风潮忽然指向了中非希望工程及卢星宇、卢俊卿身上。这种转向的逻辑简单到毋须经大脑思考——我们国家的打工族的子弟学校都在面临拆迁,你们为什么要跑到非洲给他们国家的学生捐钱捐学校?
半个多月过去了,这个逻辑依然被节目现场的“义愤”观众带着对国人强烈的同情和对卢氏父女质问的语气作为一个“要害”的问题提起。
是的,我们国家的弱势群体理所当然应该享受到慈善的福荫,但是,一个以企业家为主体会员的商会募资捐助非洲失学贫困儿童就错了吗?“不捐助国内”是他们应该承担的指责的理由吗?
看得出来,卢氏父女对这个问题可能压根儿就没想过准备一个详细的能用多一点时间阐述的答案。面对镜头,面对某些问题,卢俊卿说话的时候嘴唇有些颤抖。他不耐烦地说:“毛主席那时就援助非洲,这个问题你可以去问毛主席。”
作为商界的风云人物此前虽然多次经媒体采访但从来没有成为真正的公众人物的卢俊卿,正在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考验,看得出来,他没有为应对此次“危机事件”聘请专业的公关公司,连日来,他带着他24岁的女儿奔波在各个媒体,直面媒体和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从危机公关的角度来说,卢俊卿面对媒体和网友的问题显得不太成熟,比如之前在搜狐微博上答网友问时说“卢星宇是中国史上第三冤”,这样的说辞显得很情绪化,此时卢俊卿站在凤凰卫视的摄影机前,看上去显得有些憔悴,面对镜头的他一直在克制情绪,但有的时候因无法容忍所有的质疑还是直接表露出焦躁的情绪。
而回顾广大网民,甚至媒体对中非希望工程、对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对卢俊卿卢星宇父女的关注,情绪一直在主导着舆论的方向,是的,是情绪,不是分析、不是判断,情绪是不需要分析和判断的。
在情绪的支配下,卢俊卿想当然地被认为是面目模糊的“政商两栖”人物,24岁的卢星宇想当然地被认为支配着十几亿的慈善基金,24岁的年龄想当然地被认为怎么可能有能力胜任“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卢氏父女自然被想当然地认为做慈善一定有其另外的目的,甚至在强大的舆论风潮下,连华商协会的执行单位天九儒商集团所采用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普遍采用的电话营销方式都遭到了冷嘲热讽。人们绝不会去思考NGO组织是种什么样的组织,这种组织的运营管理者需要拥有有别于实体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什么样的才能,其在助力企业成长帮助企业与政府项目对接方面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的头衔到底有多大的职能权限,甚至“慈善”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它需要尊重实施主体人怎样的自由意愿……诸如此类,人们是绝没有耐心去思考和探讨的,相比而言,情绪的发泄来得痛快而直接。这种情绪已经激烈到不知名人士给卢星宇发短信说她是“卖国贼”,恐吓要“打断你的腿,毁你的容”的地步。
“人们需要一个情绪的发泄口。”连续发布了10号公告,回答了无数媒体和网民的问题之后,卢俊卿有些疲倦而无奈地说。
《一虎一席谈》开了一个好头,在转型期的中国,有些事情注定是不能得出一个统一的能符合所有人的期待的结论的,但这个节目开始把舆论导向了一个正常的方向——以理性的探讨、分析和思考为基础,消解掉各种浮躁喧嚣的声音,去厘清各种关系,去澄清各种概念,还原事件和人物的本相。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承担了不能承担之重”节目结尾时,一位法律专家说。
这是一期以理性而客观的探讨分析作为基调的节目,主办方邀请到了法律专家、资深媒体人、网民代表、华商协会会员、非洲友人等多方人士进行了开放式的透明对话,尽管各方人士的观点依然没有完全统一,尽管因为节目现场依然存在着激烈的争辩而使整个节目看上去显得“火药味儿”十足,但半个多月以来,围绕“中非希望工程”的种种质疑、争议、困惑终于回到了正常的轨道方向。
大概很多人都已经忘了整个事件的发端是与华商协会、与卢俊卿、与卢星宇毫无关系的另外一起焦点事件——北京打工子弟学校的拆迁,广大的网民的激愤情绪还没来得及在此事件上得到宣泄,舆论的风潮忽然指向了中非希望工程及卢星宇、卢俊卿身上。这种转向的逻辑简单到毋须经大脑思考——我们国家的打工族的子弟学校都在面临拆迁,你们为什么要跑到非洲给他们国家的学生捐钱捐学校?
半个多月过去了,这个逻辑依然被节目现场的“义愤”观众带着对国人强烈的同情和对卢氏父女质问的语气作为一个“要害”的问题提起。
是的,我们国家的弱势群体理所当然应该享受到慈善的福荫,但是,一个以企业家为主体会员的商会募资捐助非洲失学贫困儿童就错了吗?“不捐助国内”是他们应该承担的指责的理由吗?
看得出来,卢氏父女对这个问题可能压根儿就没想过准备一个详细的能用多一点时间阐述的答案。面对镜头,面对某些问题,卢俊卿说话的时候嘴唇有些颤抖。他不耐烦地说:“毛主席那时就援助非洲,这个问题你可以去问毛主席。”
作为商界的风云人物此前虽然多次经媒体采访但从来没有成为真正的公众人物的卢俊卿,正在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一次考验,看得出来,他没有为应对此次“危机事件”聘请专业的公关公司,连日来,他带着他24岁的女儿奔波在各个媒体,直面媒体和网民提出的各种问题,从危机公关的角度来说,卢俊卿面对媒体和网友的问题显得不太成熟,比如之前在搜狐微博上答网友问时说“卢星宇是中国史上第三冤”,这样的说辞显得很情绪化,此时卢俊卿站在凤凰卫视的摄影机前,看上去显得有些憔悴,面对镜头的他一直在克制情绪,但有的时候因无法容忍所有的质疑还是直接表露出焦躁的情绪。
而回顾广大网民,甚至媒体对中非希望工程、对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对卢俊卿卢星宇父女的关注,情绪一直在主导着舆论的方向,是的,是情绪,不是分析、不是判断,情绪是不需要分析和判断的。
在情绪的支配下,卢俊卿想当然地被认为是面目模糊的“政商两栖”人物,24岁的卢星宇想当然地被认为支配着十几亿的慈善基金,24岁的年龄想当然地被认为怎么可能有能力胜任“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卢氏父女自然被想当然地认为做慈善一定有其另外的目的,甚至在强大的舆论风潮下,连华商协会的执行单位天九儒商集团所采用的绝大多数企业都普遍采用的电话营销方式都遭到了冷嘲热讽。人们绝不会去思考NGO组织是种什么样的组织,这种组织的运营管理者需要拥有有别于实体企业家和政府官员的什么样的才能,其在助力企业成长帮助企业与政府项目对接方面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中非希望工程执行主席兼秘书长”的头衔到底有多大的职能权限,甚至“慈善”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它需要尊重实施主体人怎样的自由意愿……诸如此类,人们是绝没有耐心去思考和探讨的,相比而言,情绪的发泄来得痛快而直接。这种情绪已经激烈到不知名人士给卢星宇发短信说她是“卖国贼”,恐吓要“打断你的腿,毁你的容”的地步。
“人们需要一个情绪的发泄口。”连续发布了10号公告,回答了无数媒体和网民的问题之后,卢俊卿有些疲倦而无奈地说。
《一虎一席谈》开了一个好头,在转型期的中国,有些事情注定是不能得出一个统一的能符合所有人的期待的结论的,但这个节目开始把舆论导向了一个正常的方向——以理性的探讨、分析和思考为基础,消解掉各种浮躁喧嚣的声音,去厘清各种关系,去澄清各种概念,还原事件和人物的本相。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承担了不能承担之重”节目结尾时,一位法律专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