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汇丰裁员看成本效益率


  汇丰银行去年盈利过百亿美元,来自香港及亚太区的盈利也有30.81亿美元,即240亿港元。对普通人来说,这已是天文数字,无法想象。然而,在盈利这么丰厚的情况下,却传来汇丰要大幅裁员的消息,实令人意想不到。

  金融海啸后,汇丰在欧美的业务备受打击,需要重整架构不难理解;但汇丰在香港的业务,本小利大,对集团贡献良多,还要被拿来一起开刀,那就怎也说不过去。

  按汇丰亚太区总裁王冬胜的说法。集团全球的成本效益率为57.5%,与48%至52%的目标仍有距离。香港的成本效益率虽低于集团的平均值,但仍有改善空間,所以也得瘦身。

  这里面包涵了些甚么意思呢?香港已经做得比集团平均值还要好,本应是学习的榜样。为甚么不予以奖赏,反而要一起受罚?想必是其他地方的汇丰,本身效率有限,若是大幅减肥,必然会影响盈利,以至成本效益率无法因为裁员而改善。相反,香港虽然已做得不错,但因为香港人比较能干,又吃得苦,裁多一点,余下来的员工也撑得住。那管理当局在全盘考虑之后,只好把重一点的担子放在香港肩上了。

  表面上,这种考虑很有全局观,管理层不这样做的话,就没法令成本效益率改善到集团的目标水平,然而,管理层今次的做法却违背了赏罚公平的原则,将来一定后患无穷。

  人的行为,主要是受环境影响。但汇丰的管理层今次缔造了一个甚么样的环境呢?原来是千万不要做得太好,不要展示出自己还有潜力,否则你的才能不但不会为你带来嘉奖,反而会为你带来额外的负担。

  此外,其他效益不高地区的员工,也可能会埋怨香港这类做得好的地区,认为是香港累到他们也要增加劳动强度。久而久之,机构内就会形成一种文化—大家都做到一般好了,千万不可以过分突出,一个机构变成这样的话,往后还会有突出表现吗?

  因此,即使站在企业管治的立场上,我也不赞成汇丰的做法。现在,汇丰已把裁员的决定公诸于世了,相信收回的机会已等于零。如今要做补偿的话,应对留下来的员工表示感谢。最好的感谢方法莫如加薪,起码把裁员省下来的钱五五分帐,一半归公司,一半用作加薪给留下来的员工;应该人人有份,大家都加一样的比例。这样才可以平息留下来的员工的怨气,把今次不恰当的裁员的负面影响减到最低。

  在资本主义社会,政府无法阻挡企业裁员,但政府可透过税制,去鼓励机构请多一些人,很多国家的移民政策,都有引用这种机制,没有理由在税制上不能这样做。社会必须令那些为降低成本效率而裁员的公司付出代价,否则机构之间为了竞争,必然斗请人少,斗增加每一个员工的劳动强度。这种模式的竞赛,不会对人类的福祉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