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平淡而不平凡。国产电影,除《让子弹飞》具有某种天马行空的艺术独特性以外,整体的中国电影,几乎没有出现惊世骇俗、振聋发聩的标杆性作品,中国电影在国际电影艺术舞台上也没有取得任何骄人的成绩。但这一年,中国电影艺术从整体上看,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平淡中体现了一种不同凡响的整体性提升:
这种提升主要体现为四喜:
第一,香港、内地和台湾影片的整体创作和制作水平明显提高,形态统一、风格鲜明、形式完整、制作精良、叙述流畅、主题诚恳的影片数量明显增加。无论是大制作的《让子弹飞》、《唐山大地震》或是中小制作的《岁月神偷》、《人在囧途》、《海洋天堂》、《月满轩尼诗》,包括主旋律影片《第一书记》、商业类型片《叶问2》、《剑雨》等等,都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认可。进入市场的影片票房与满意度之间更加匹配,“叫好不叫座”的分离现象有所缓解,华语电影整体队形逐渐显现,中国电影的艺术基础更加扎实。
第二,一批影片基本解决了故事的饱满性、人物塑造的鲜明性、细节的逼真感、画面的冲击力和节奏的简洁性等一直难以解决的创作老大难问题,电影类型感和修辞水平跨上了新台阶。本年度进入院线的影片,共同为观众留下了一组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许多影片的故事情节也逐渐走向复杂、丰富、完整和具有强度性。相当部分影片在叙事流畅性、画面冲击力、细节趣味性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水平。至少进入影院的多数国产片故事已经不那么沉闷、虚假、空洞了,紧凑、强烈、简练,这些现代电影美学品质逐渐被中国电影所接受。
第三,国产影片的风格、形态、样式更加多样,出现了一批比较优秀的中小制作影片。历史片、动作片、喜剧片、动画片、都市情感片、年代片、家庭片、爱情片、警匪片、武打片、悬疑片、公路片等等,在本年度都出现了有一定影响的作品,中国电影的艺术选择更加多样,中小成本影片创作更趋成熟,对中国电影的可持续发展必将带来重要影响。
第四,海峡两岸三地的电影艺术新生力量正在成长,中国电影人才断档的局面有望改观。本年度,有17位导演的影片票房过亿,达到5000万票房以上的影片数量更是超过30部。除内地的冯张陈和香港几位导演之外,一批新的电影艺术家呈现出蓬勃生机。姜文再次异军突起,进入超一流导演行列;而由演员或者其他行业转型而来的导演也慢慢形成气候,柳云龙导演的《东风·雨》、郭德纲导演的《三笑之才子佳人》、歌手王力宏的《恋爱通告》尽管票房和口碑不尽如人意,但都为电影艺术带来了新的元素;广告导演出身的丁晟(《大兵小将》)、李蔚然(《决战刹马镇》)、乌尔善(《刀见笑》)也都出手不凡;高群书(《西风烈》)、蒋雯丽(《我们天上见》)、徐静蕾(《杜拉拉升职记》)、罗卓瑶(《如梦》)、李芳芳(《80后》)等青年导演,则成为本年度值得关注的导演新人,特别是其中一群女性导演的出现,为文艺片发展提供了特殊视角和气质。
一方面,2010年中国电影艺术正在稳步走向丰富和成熟,另一方面中国电影艺术也还存在的一些需要逐渐解决的问题。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在年度总结中指出,“国产影片真正能够赢得口碑、获得好评、全面满足市场需要和观众文化需求的精品力作明显不够。表现为文化关怀薄弱、价值呈现缺失、审美境界狭小、现实主义力作缺乏。特别是立足当下、肩负责任的现实题材作品仍处于弱势,满足观众心灵需求、引发情感共鸣、有可能形成历史文化记忆的作品不多。国产电影类型仍不够丰富,类型电影的创作探索尚处于简单模仿、复制的初始阶段,还缺乏创造性提升和本土化转换,多样化、多类型、多层次的产品体系尚未形成,面对《阿凡达》、《盗梦空间》等新类型电影所形成的创作压力,还缺乏根本的对策;少数创作者对影片商业性的理解仍然片面,以血腥、暴力、恶搞和低俗为噱头,急功近利、粗制滥造的现象还未能彻底杜绝;青年电影创作还没有形成规模化和品牌效应,与市场和观众的沟通对接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能够成功进入主流市场、为广大观众所熟悉、拥有一定影响力的青年电影创作人才数量较少。”[1]这些创作上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体现为:
第一,缺乏内容与形式统一、创作和制作水平匹配、思想渗透力与艺术感染力并重的精品力作。中国电影总体上还显得轻浮、轻飘和粗糙,即便是《赵氏孤儿》、《孔子》这类“重中之重”的重大题材,也仍然缺乏深思熟虑、精雕细刻的策划,路径失误、硬伤明显、决策草率的现象时有发生。《唐山大地震》虽然票房高、口碑不错,但是精细精致程度仍然不足,难以进入国际市场;《让子弹飞》后三分之一的“作者性”以及前三分之二的爆发性中,也总让人觉得有分寸失当的地方。像《泰但尼克号》、《阿甘正传》、《阿凡达》这样制作和创作上基本没有“硬伤”的完整精品,在中国电影中还找不到。更多的作品,是在商业性与艺术性、作者性与大众性、类型性与创新性的选择上进退失衡。中国电影还走在“试错”、“纠错”的路途上。
第二,商业类型片的品种仍然不够丰富,类型假定性规律没有完全掌握。国产商业类型片,内地主要集中为喜剧和都市情感剧,香港集中为武打片和警匪片,许多重要电影类型特别是大型的动作类型片,如战争片、科幻片、灾难片、枪战片、恐怖片、惊悚片等等,仍然作品少精品更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缺乏类型影片创作观念和手法的积累,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中国电影工业体系不健全,难以支撑大型的偏奇观、动作的类型片创作和生产。同时,内地一些电影在类型假定性上往往缺乏足够的封闭性和设定能力,导致类型混杂、形态开放,在现实主义文体和类型文体之间摇摆不定。《决战刹马镇》、《西风烈》等影片都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混搭在国产类型片中往往不是一种自觉追求而是一种不自觉的拼凑。
第三、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力量明显不足,缺乏有思想穿透力和社会影响力的杰作。一方面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造成现实主义题材和主题在选择、表达上的困难,一方面中国电影艺术家也有意回避或者缺乏能力来充分地与现实对话,使电影的题材、主题、情感表达往往都与现实生活之间有明显距离。中国电影关注现实、审视社会、干预生活的能力比较薄弱,类似《人在囧途》这样的多少具备一些现实主义氛围的作品也难得一见。这种现实主义力量的匮乏,既体现了现实主义艺术在中国所面临的普遍性困境,也体现了电影艺术对现实主义态度缺乏使命意识和责任意识。
第四,相当数量的电影作品艺术上仍然显得粗糙、混乱、幼稚、陈旧,专业化程度、艺术基本表现能力严重不足。本年度大约100来部影片达到了可以进入市场、可以不同程度被观众接受的艺术水准,但在年产500多部影片中,仍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影片,艺术质量低劣,达不到基本的艺术水准。即便部分影片在电影频道上免费播出,其播出效果甚至不及电视电影以及已经播放过几十遍的老电影。中国电影数量多但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仍然突出。赤裸裸的血腥暴力、格调猥亵的情色挑逗、低级趣味的恶搞嘲笑等,仍然显示出部分国产影片文化格调的低俗。
第五,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没有得到提高,中国电影的国际地位有所下降。尽管国内电影市场一片繁荣,但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却没有保持同步上升。本年度除了一部带有明显好莱坞标记的中美合拍片《功夫梦》以外,商业电影的海外票房相当“惨淡”。在好莱坞票房榜官方网站外语片排行榜中,本年在北美地区上映的华语片仅有《三枪拍案惊奇》、《投名状》和《春风沉醉的晚上》三部,其中成绩最好的《三枪》也仅在美国该年上映的519部电影中排到276名,与主流影片的票房数据完全不能相提并论。在柏林、戛纳、威尼斯三大国际电影节上,中国电影本年度也再次失去往日光彩。柏林电影节,王全安聚焦两岸主题的影片《团圆》进入了主竞赛单元;在戛纳电影节,王小帅的商业转型之作《日照重庆》入围主竞赛单元,贾樟柯的世博献礼片《海上传奇》入围“一种关注”单元;威尼斯电影节,徐克的古装商业大片《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加入了竞争“金狮奖”的行列。最终除王全安的《团圆》在柏林获得最佳编剧银熊奖之外,中国电影在三大国际电影节上均与重要奖项无缘。国外媒体甚至批评《日照重庆》叙述的是“一个被反复搬上银幕的主题,一个被讲过无数次的故事”,“既不出众又缺乏启发意义,因而没有理由在一些艺术院线以外的影院上映”[2]。中国电影在如何用国际视野讲述中国故事,如何用电影语言传达普世文化方面,没有找到合适的文化和艺术策略。
2010年的中国电影艺术是平淡而不平凡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即将面对好莱坞影片、3D浪潮新冲击的一年。当市场已经准备就绪之后,中国电影艺术的丰富和成熟,将决定中国电影未来的命运和世界地位。过去一年,中国电影在商业性与艺术性的平衡上已经有所改善,尽管精品力作不多,但整体艺术水准在稳步提升。没有商业,电影不成为工业;只有商业,电影不成为艺术。电影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工业,因此电影艺术必然在工业基础上、市场环境中、技术革新引导下,与时俱进,适应观众的需求,探索艺术规律,形成中国特色。如果说前一阶段电影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提升中国电影的商业影响力的话,那么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则是提高艺术竞争力。商业与美学的动态平衡,将推动中国电影艺术面向观众、面向未来。
国产电影之四喜五忧
评论
1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