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湮灭:中国式管理禁界(07)


  经济价值湮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经济现象,比如各种经济危机,就是由于某一经济体被人实施了裂变而产生的价值湮灭现象。谁能说这场发生于美国而殃及世界的金融海啸不是经济价值湮灭的过程?其实,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也经常会发生经济价值湮灭事件,比如企业的亏损。请问,经济价值是何以湮灭的?是经济危机造成的吗?否。经济危机使经济事物、物质变少了吗?而事实上是,非但没有使经济事物、物质变少,而且还使我们的经济活动变得更多起来和更复杂起来。那么,究竟什么导致了经济价值的湮灭?回答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管理者的大脑事先产生了危机,把经济事物、物质放错了地方而已。

  1、经济危机,价格湮灭

  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一个最为明显、直接的后果便是,经济社会财富的迅速湮灭,就像是“人间蒸发”了一样。于是,人们对财富消失的原因便认识不清了。不仅如此,在经济危机爆发后,还常常会伴随着一场经济衰退或者说经济大萧条,同样会造成大量经济社会财富的增长乏力,并出现经济的负增长状态(经济衰退是指某一经济体的GDP出现了连续一个季度以上的负增长)。很显然,经济负增长是资本的贬值过程,与经济增长或者说与资本增长显然是一个相反的过程。下面,让我们一起讨论一下其去向问题。

  (1)经济危机,财富消失

  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东南亚造成了巨额经济社会财富的消失。记得,在当时,有一位国家元首不无感触地说道,“这场危机令东南亚各国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财富瞬间化为泡影”。于是,就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东南亚各国的财富都跑到哪去了。大家知道,危机爆发前后的东南亚并没有发生战争,也没有发生自然灾害,而一个既没有发生战争又没有发生自然灾害的东南亚各国的经济社会财富怎么会“化为泡影”呢?

  在当时看来,这简直就是一种难以解释的现象。为什么?因为人们并没有发现东南亚各国究竟、到底少了些什么东西。或许有人会说,由于爆发了金融危机,东南亚各国的货币和债券发生了贬值。于是,我便要问了,相同的货币、债券何以会贬值?难道是由于他们加印了货币,增发了债券?显然都不是。既然如此,它们为什么会贬值呢?当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流量与存量不同,一种是说其价值本来有泡沫。

  所谓“流量与存量不同”,是说“相同的货币存量,会随着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周转次数增加显得货币总量多;至于说“本来就有泡沫”,是说它们原来就不值那么多的钱,金融危机使之“现原形”了。然而,我却以为,上述说法均不成立,因为他们既没有增发货币、债券,也没有被索罗斯等人“赚走”了多少,更不存在财富的泡沫化。关于这些问题,我也曾经有过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但最终还是把它想通了。

  据说,东南亚金融危机给东南亚各国造成了2千多亿美元的经济损失,而索罗斯等人,最多也不过从中得到了2百多亿美元。那么剩下的那1千8百亿美元跑到哪去了?难道用上述所讲的那两个原因,就能把那1千8百亿美元的去处给大家解释清楚吗?当然是解释不清楚的了。既然如此,东南亚各国的财富又怎么会消失了呢?在我还没有给大家解释清楚之前,有一点需要先把它确定下来——危机会造成财富消失。

  (2)经济衰退,价格湮灭

  如果“危机会造成财富消失”这一点能够确定下来,下来我们就来讨论一下它们都“跑”到哪去了的问题。这不禁使我联想到一个人的减肥。大家知道,适量的脂肪对于人体来说就是一种财富,但过剩的脂肪就不再具有财富意义了。于是,便需要有减肥运动。大家知道,通过减肥运动,大量的脂肪会消耗掉或被排泄掉,那么,东南亚金融危机后,那那1千8百亿美元的社会财富“跑”到哪去了?难道是消耗掉了?

  诚然,我们不能排斥有被消耗掉一部分的可能,因为谁也经不起折腾。比如,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不久,就有许多东南亚客商,由于拿不出钱支付已采购但尚未完全支付的货款,而主动把首付款动放弃的。对于主动放弃首付款的这些人来说,显然有被“消耗掉”或被“折腾掉”的嫌疑。当然,原本应当赚上一笔而未能赚上,也是一种损失——非但没有实现了经济增长,反而损失了过去赚的钱,也属于“消耗”。

  当然,如果有人把我后面举的这个例子理解为发生于微观领域里的经济衰退也可以,因为宏观意义上的经济衰退就是由这些微观领域里的经济谁退构成的。但是,用这些来解释那1千8百亿美元,显然有些偏颇。这是因为,此类现象毕竟不会造成1千8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也就不要说还有供货商把货发出而由于东南亚客商的突然倒闭而为收到剩余货款现象的存在。于是,我便想到,其中是否存在价格消失问题。

  何谓价格消失?简单地说,就是因相同商品而价格降低而造成的“损失”。什么意思?就是说过去卖10美元的商品,由于爆发了金融危机,结果卖了8美元,前后两种价格比较,损失了2美元。诚然,当把它们累计起来的时候,无疑是一个比较大的经济数据。这些,似乎能够解释清楚一些问题,但是,不能不说,仍然不能完全解释。这是因为,用这一现象,解释不了一个国家的货币总量为什么会“减少”的现象。

  2、价格反制,价值湮灭

  大家知道,当一场经济危机爆发后,一些危机国家或与危机相关的国家将会加印数量不菲的货币,以满足货币总量的严重不足。大家知道,次债危机爆发后,美国政府就加印了数万亿美元的货币。于是,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加印了的货币都“跑”到哪去了。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美国政府把加印的货币主要用于购买债券了。于是,又有为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危机之前美国政府为什么就不用购买,而危机爆发后又为什么“必须”得购买,而且还得冒天下之大不韪地去购买。我的回答是,因为危机使其价值湮灭。

  (1)价格反制,价值背离

  学过政治经济学的人都知道,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就是说货币是一种价值尺度,是被用于衡量商品价值的。但是,不能不说的是,货币从来也没有真正起过“价值尺度”的作用,因为商品的价格与价值始终都处于一种背离状态,也就是说一个商品的价格永远都不可能做到与其价值完全吻合——虽然也有完全吻合的那一刹那间的时候,但稍纵即逝,而且不可能让某一购买此商品的人或企业感受到,就已经不复存在。

  大家知道,马克思的“价值定律”讲的就是“商品的价格围绕着商品的价值上下波动的规律”的。这一规律似乎也在证明,价格与价值不可能完全吻合,始终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为什么要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有以下事实的客观存在:价格不仅只会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价值同样也会围绕着价格波动。也就是说,不仅存在着“价值规律”,也同样存在着“价格规律”。

  换言之也就是说,价格不仅只被价值决定,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时,价值也会被价格反制,而“反制”的结果,必然是“价值湮灭”者也。这又是什么意思?就是说所谓“价值决定价格”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当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之后,价格同样也能够决定价值。比如,人们就不能否认,在尾货市场,有严重背离商品价值的超低价格的存在,而在这种情况下,该商品的价值就决定不了价格,而是由其价格决定。

  至少,大家应该承认,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有许多商品的价格是严重背离其价值的,或者说是由价格决定的。先后被通用和吉利收购的“沃尔沃”,无疑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诚然,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与经济危机有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正事由于有经济危机这个大背景的存在,才使得价格具有反制价值的可能与必然性。再换言之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由于爆发了经济危机,价格也就不可能“反制”了价值。

  (2)背离价值,价值湮灭

  谁能告诉我说200亿美元买的“沃尔沃”被通用40亿给卖掉的过程是“价值决定价格”而不是“价格决定价值”?难道“沃尔沃”的品牌、销售渠道和技术含量,只值40亿美元?既然只值40亿美元,那通用为什么要花200亿美元购买?“沃尔沃现象”充分说明物理学意义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而作用方向相反之“牛顿定律”在经济领域同样适用,有普适性。如此,我又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我想说明的是:

  经济危机不仅会使价格湮灭,也同样会使价值湮灭,而价值湮灭的原因,是由于价格对价值反制的结果——因为一方急需要货币的补充,而被迫采取降价的政策,并不是由于该商品压根就不值钱,而是由于爆发了经济危机造成的。如此,我也就自然回答在本讲一开始便提出的那个问题——那1千8百亿美元跑到哪去了。诚然,它们没有“跑”出地球,而是就地就消失了,或者说是就地就“湮灭”了,更其当一些。

  在此,我还需要特别说明一下,那就是,这种“湮灭”绝对不是一个“价值泡沫”被“挤掉”或“破灭”的过程,而是实实在在的“价值湮灭”,表现为确实有过,但由于经济危机,使之不可再在——当然可以理解为“资本湮灭”。资本还会“湮灭”?是的,因为资本是有用,并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使用者带来经济利益的东西;如果出现不用或少用,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带来或只能少带来利益时,其资本性就会削弱。

  这其实是再简单也不过的道理——虽然仍然有使用价值,但没有充分地被利用,其产生的价值势必会减少。这就好像一个人十分劳动能力的人而只使用了三分,那剩余的七分,就不能产生价值。于是,又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那剩余的七分在没有被使用的前提下是否还有使用价值。我的回答是,不能;不但不能,而且有消失或者湮灭的可能性与必然性。如果还要为为什么?我的回答是,因为价值就是一种能量。

  3、价值湮灭,物性使然

  对经济事物的认识须具有唯物论思想,否则非但不能把问题分析透,还有“越抹越黑”嫌疑。在上一讲我们已经讨论了经济事物的物质性,就是说经济首先是物质,而后才是价值。什么意思?就是说一切价值都是一定物质的表现,离开了物质就谈不到价值。但是,不能不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只谈经济价值而把经济物质给忘的一干二净了。动辄说什么“劳动创造价值”或“投入产出”,而忘记了“价值”或“产出”的前提是事先有一个“劳动体”或“投入体”,是他们或它们的运动产生了“价值”和有了“产出”。

  (1)价值前身,能量者也

  这里我要说,由于使用价值与价值具有广义性,与人类经济社会的商品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对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研究过程中不能只讲商品而不讲非商品;只讲经济物的使用价值与价值而不讲非经济物的使用价值和价值。而事实上是,当具备了一定条件后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大家知道,在自然界中,物质质量与物质能量、物质能量与物质性量之间存在守恒与转化关系;在人类社会,不同经济物质质量与能量、不同经济能量与经济性量之间是否也存在守恒与转化关系?是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能因为自然界中的某些物质被人类社会所使用便改变了其性质。如此,我又想说明一个什么问题?我想说明的是,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后所以会有1千8百亿美元财富消失,是经济能量的消失。

  什么意思?就是说是经济能量的消失才使得在东南亚那场金融危机中是东南亚各国消失了1千8百亿美元的财富。为了说明问题,我不妨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现在,我们不妨再东南亚比喻为一个劳动者,其自身存在着巨大的劳动价值。可是,如果不能让它参加劳动,尽管在他的体内存在着巨大的劳动价值,那也发挥不出来,因而也就自然是去了劳动价值——表现为存在与其身上的价值无法显示出来。

  诚然,这仅仅还是一个方面的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的问题更为可怕,那就是如果有人伤害或迫害其劳动能力的时候。索罗斯的“量子基金”的突然介入,对东南亚经济机体无疑具有伤害作用或迫害之作用于能力者也。大家不妨再设想一下,一个正在参加劳动的人,不要说突然受到伤害或迫害,就算是有人在其傍边干扰,他的劳动生产率还能发挥出来吗?也就不要说,“量子基金”不是在傍边干扰,而是在其体内。

  大家知道,资金是经济体的血液,一个经济体的血液如果被人给抽了去,这个“人”还能有效地参加“劳动”吗?也就不要说突然被“人”给“抽”走了。这难道不是东南亚的财富为何“消失”的一个原因吗?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经济与反经济事物相遇时的“经济湮灭”。由于这些内容是更为深刻的经济社会话题,很难在一堂客中就能够解释得清楚,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只好在以下文章中讨论。

  (2)能量前身,物质者也

  这里我要说,唯物论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表现在用唯物主义思想与观点去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现在有一种有害的认识,就是用价值观来替代经济观、资本观、劳动观,有“价值是经济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之说。请问,价值究竟、到底是一种什么?难道用一个“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能说得清楚?劳动为何物?难道不是物质?大家知道,价值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价值。请问,何谓使用价值?不就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如果不具有一定的物性,商品会有使用价值吗?或许有人会说,服务就不是物质,但它有使用价值。其实,这种认识更有害。离开了一定物质何谈服务?难道服务就是一种说教?

  如此,谁又能说,价值的前身不是物质而仅仅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再问,劳动者是一种什么东西?难道不是物质?如果不是物质,它又这么能“劳动”?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学家非要把价值当做“物产别的人类劳动”来认识,而把劳动者的物质性、运动性给忽略了呢?如果价值的前身就是物质,那我们又该如何理解使用价值和价值?我的回答是,使用价值,有用性;价值,能量者也。

  诚然,我这里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扩大化的嫌疑,因为有万事万物都具有有用性,也都有物质能量的存在。这又有什么不好的呢?难道只有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其它非商品物质就没有了吗?如果都有,那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把使用价值和价值推广到一切物质系?而我的“广义价值价值”和“广义价值”就是在上述理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然,我之所以要做上述“拓展”也是有使用价值的。

  把“使用价值”和“价值”拓展到一切物质系对于经济学、管理学的发展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未来意义。这是因为,一旦把“使用价值”和“价值”拓展到一切物质系,就会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狭义使用价值与价值和广义使用价值和价值原来是能够相互沟通的,仅仅由于经济学、管理学的规定,才使两者有了区别,而对于物质世界来说,压根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是认识在“作怪”。

  4、经济逆向,回归自然

  如果站在经济危机是在经济谬误的误导下形成的这个立场上去看问题,可以肯定,经济危机不仅不是不可以战胜的,而且也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得到抑制。因为,只有知道自己病在了哪里,也才能够做到对症下药。可惜,他们就是不愿意也不敢承认自己的政治、经济制度存在上述缺陷,于是,消除经济危机和抑制经济衰退就变成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而且至今仍然缺少“停战”的迹象。于是,有问题需要回答,那就是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这场经济危机的“屁股”为什么总也“擦”不干净,症结在哪里?

  (1)经济逆向,结构相反

  有物质也有反物质,有经济为什么就没有“反经济”?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什么是反经济?要想了解什么是反经济,需要首先了解什么是经济。我以为,经济就是“资源资本化”或“资源经济化”的过程。

  反之,自然是“反经济”过程——“资本资源化”或“经济资源化”。大家不妨设想,当企业的资本变成了资源的时候,当国家的经济也变成为一种资源的时候,这还不是反经济?比如经济危机和经济衰退。

  反经济是这么形成的?研究发现,无论是经济还是反经济,它们均是由于资本或经济有了剩余。什么意思?就是说当资本或经济有了剩余时资本或经济生成。比如,资本就是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又凭什么说反经济也是由于资本或经济有了剩余?大家知道,这场发生于美国的次债危机的根源是资本过剩、产能过剩,表现为消费的严重不足。以上说明,反经济像经济一样,也是由资本或经济剩余造成。

  两者种“剩余”有什么不同吗?当然,表现在,一个是发生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一个是发生在饱和经济条件下。也就是说,“剩余”如果是发生在短缺经济条件下,它体现的是资本的增值与可持续增值,经济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反之,如果是在饱和经济条件下,这种“剩余”便体现资本的贬值和经济的负增长。

  为什么要讨论这些问题?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无论是经济危机还是经济衰退,它们都是“反经济现象”。

  什么事反经济现象?与经济现象的区别在哪里?大家知道,反物质与物质的区别就在于——质量相等而结构相反,所谓“结构相反”,就是说与组成原子的粒子所带的电荷完全相反;所谓“质量相等”,讲的是组成原子的饭物质和组成原子的物质,它们有完全相等的物质质量。又为什么要讨论这些问题?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有以下事实的存在:所谓“反经济”其实就是一种与经济的结构相反,而“质量”是“相等”。

  (2)质量相等,回归自然

  学过高等物理学的人大概知道,当物质与反物质相遇时就会发生湮灭,并在湮灭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物质能量。为什么要讨论上述问题?因为我又想告诉大家的是,当经济与反经济相遇时同样会发生湮灭,并在湮灭的过程中释放出巨大的物质能量。记得,次债危机爆发后,就曾经有人问过我,各银行的钱似乎在一夜之间不翼而飞,他问我“那些钱都跑到哪去了”。现在,我可以告诉大家的是:正反经济发生了湮灭。

  有两方面:第一,资金存量与资金流量不是同一范畴,也就是说,在正常经济状态下,同样的资金存在其流量和流速都非常大,所以显得钱非常多;而在经济危机的状态下,存量虽然没有变,但其流量和流速忽然缩小和减速,也就造成了资金运动规模的缩小。第二,当经济事物与反经济事物相遇时发生了湮灭。

  当然,在正反经济物质湮灭的过程中同样也会释放出巨大的物质力量——可理解为是巨大的反经济能量。难道不是吗?如果不是,世界经济动荡或者说具有全球性的金融海啸是怎样形成的?当然是由于次债危机给造成的了。而根据一些权威人士估计和预测,次债危机给世界经济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万万亿美元之上。或许有人会说,就算上述算是存在,又这么能说是由“危机管理”造成的?你也忒夸大它的作用了吧?

  至少,大家应该承认,如果没有包括“金融衍生品”在内的所谓危机管理(具有导致危机生产的管理模式)就不会有次债危机的爆发;至少,大家应该承认,发明了危机管理的美国人在次债危机爆发后并没有为世界经济走出危机产生过任何积极的作用;非但没有产生过任何积极的作用,他们还在发生在美国的这场危机很快地便传遍了世界各地,而且竟没有一个国家和地区能够幸免。这,难道还不能充分说明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