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国的科学天才


  诗国的科学天才

  

  歌德是德国伟大的诗人,德国古典文学和民族文学的主要代表。自19世纪中叶以来,各国文学史家把他与荷马、但丁、莎士比亚尊为世界四大诗人,把他视作是诗国的王者。然而,这位举世闻名的大文豪,在自然科学方面也取得了十分可观的成就,有人又把他誉作是“诗国的科学天才”。

  歌德所处的时代,正是自然科学冲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的束缚,大踏步前进的时代。天王星的发现,蒸气机的发明,原子论的提出,种种科学发现,使歌德深受感染和鼓舞。歌德认为,处在这样的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必须把科学当作艺术,然后我们才能从科学中得到完全的认识。”“一切我们的想象和见解,以及数学、物理的深奥和正确,高超的理性和欢喜的感觉,都是研究的不可少的因素。”正是基于上述认识,歌德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从事科学研究,使自己成为一位“通才”式的伟人。

  歌德一生曾花费很大的精力研究颜色学,最终写成一部《颜色学》巨著,他把这本书和《浮士德》并列为一生的主要著作,由此可以看出他对颜色学研究的热情。与牛顿“在白色光里存在着所有其他颜色”的见解相反,歌德认为所有的颜色都是通过光亮和黑暗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尽管在《颜色学》出版之后,歌德的观点遭到了缄默的对待,使他感到痛苦与失望,但他仍醉心于把他的这种研究,而不是把他的诗歌作品看作是会传之后世的智慧之作。当时有许多人不理解,歌德为什么要研究这些东西。歌德说:“如果我没有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辛勤努力,我就不会学会认识人的本来面目。在自然科学以外的任何一个领域里,一个人都不可能象在自然科学里那样仔细观察和思维,那样洞察感觉和知解力的错误以及人物性格的弱点和优点。”因此,他对耗费很多精力研究颜色学这件事,表示“毫不追悔,尽管我在这门学问上已花费了半生的功夫,要不然,我或许可以多写五六部悲剧。”

  1794年,歌德在进行骨骼学的研究时,发现了人的颌间骨—与上腭骨长在一起极不易发现的一块骨头。这在当时是一项新发现,当时许多学者认为只有动物才有颌间骨,而人是没有的,一些解剖学家和教会据此而认为,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没有颌间骨。歌德的发现,否定了这种看法,证明了人与动物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歌德还通过研究棕榈树,提出了“植物变态学”这一新的学说,震惊了科学界。接着,他继续从各个角度去体察、研究、推理、总结,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个统一的种类;借助于变异,逐渐获得最高程度的发展……而我们则是站在人类这个最高阶段上来看它们,于是它们便温顺地退居次要的地位。”就这样,歌德比达尔文早70年提出类似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雏形。所以,后来他被恩格斯誉为“预示后来的进化的天才猜测”者,表明了歌德这些思想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除了对颜色学、光学、生物学、骨骼学的研究外,歌德还曾先后研究过建筑学、矿物学、地质学、解剖学、水利学、声学等等。

  还在他20岁以前,歌德就悉心钻研瑞士著名的医生、自然科学家帕拉塞尔苏斯的著作以及韦林的《魔法与犹太神秘哲学和接神论大全》,并亲自进行炼丹的试验,引发了他对自然变化以及科学研究的兴趣。20岁那年,歌德为斯特拉斯堡教堂的哥特式建筑所倾倒,后来写了一篇题为《论德国的建筑艺术》的文章,极力赞美哥特式建筑艺术作品的崇高伟大,那时候一般人都认为哥特式建筑是野蛮的。

  歌德还考察过马伐利亚地区的粘土页岩,断定这种页岩的溶解是由它本身所含有而不溶解的石英构成的。在他出任魏玛矿山总监期间,筹划重新开发伊尔美瑙附近的银矿和铜矿,还主管过国家公路建设委员会以及负责防洪、地下水道设施的水利委员会。此外,他还担任过耶拿大学自然科学院监督,这一职务促使他深入探讨了比较解剖学的问题。同时,他还在魏玛自由绘画学院讲授过解剖学。直到60岁,歌德在给自己拟定的工作计划中还包括这样的项目:“借助于望远镜和月面学,研究一下月球结构。”他晚年时常深夜打开窗户,在天空寻找猎户星座,计算着什么时候火星接近金星。至于他的科学专著,除上文提到的《颜色学》和《论德国的建筑艺术》外,还出版过《植物变形记》、《动物变形记》、《谈自然科学,兼谈形态变化学》、《光学论文集》等专著,还主办过《自然科学论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