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浪费”的根源在于“中国式虚荣”


  随着中秋佳节的临近,月饼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过度包装这个长期存在于食品、化妆品等领域的“老大难”问题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关注。

       一瓶五粮液(000858,股吧)酒辅以180克千足金的盖头和底座竟然标价29万多元;一盒普通的月饼配上所谓的银勺银匙要价数千元……,层出不穷的商品过度包装,直接催生出一个新名词:中国式浪费。尤其是最近几年来,商品的过度包装问题愈演愈烈,正在成为一个商家乐此不疲、百姓愤懑不解、政府难脱尴尬的现实存在。


  商家之所以对商品的过度包装无限追捧,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过度包装的背后有着诱人的市场暴利;二是过度包装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可是站在消费者的角度,对于商品过度包装的感情却要复杂得多,一方面消费者明白无论多么奢华的包装,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还得自己为这种华而不实,重“椟”轻“珠”的商品买单;另一方面经过奢华包装的商品,确实给自己长了面子,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由此可见,对于商品的过度包装问题,仅仅指责商家是不客观的,如果没有消费者的容忍或者说纵容,如果消费者能够主动对奢华包装说不,也就等于是对商家的市场行为起到了一种釜底抽薪的作用,化解了商家过度包装的内在动力。因此,消费者不能仅仅抱怨商品过度包装,指责商家缺乏社会责任感,而是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抵制商品的过度、奢华包装。

  很多东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的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客观而言,这种思想有其积极的一面,它可以提醒人们懂自尊,知廉耻,但也有其消极的一面,那就是导致人们过于好面子,求虚荣。而消费者明明知道商品过度包装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仍旧对过度包装的商品情有独钟,不就是为了礼品送给别人时自己有面子,别人也有面子吗?从这个角度说,“中国式浪费”产生的根源,正在于“中国式虚荣”。

  所以说,要避免“中国式浪费”,铲除商品过度包装的土壤,一方面需要政府完善强制性标准、加强监督和执法力度,通过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强制商家放弃过度包装;另一方面需要扭转社会风气,需要消费者摒弃攀比、虚荣、好面子的消费心理。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杜绝“中国式浪费”,扭转商品重“椟”轻“珠”的市场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