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傍晚,接待了一位远到而来的客户,饭后喝茶聊天的时候,她问了我一个问题:“老师,你觉得财富是什么?”
我们应该基于什么来衡量一个人财富的多寡?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富人”?
一、以“优质资产”为核心衡量物质财富
很多朋友一直延用古老的农村及小市民思维,在评判一个富人时,往往说:“他们家很有钱”。而这种思维,我很遗憾的告诉你们,早已过时,已经OUT了。
人民币从1978年以来的33年里,贬值超过85%,也就是100万货币的购买力只相当于当年的15万,只有拥有优质资产,才能保值增值,才能避开印钞机带来的伤害。
我们再看看,巴菲特最近表示,即使是在他死后,伯克希尔哈撒韦也将良好的运作下去,并表示他已经为此做好了准备措施。怎么正确的理解依靠“个人智慧”及“个人决策”形成竞争优势的伯克希尔在巴菲特去逝之后仍能保持良好的运作?我理解巴菲特的“准备措施”是:巴菲特的继任者将继承其绝大部分的长期优质资产(如可口可乐的股权等)的投资决策。这个层面来讲,巴菲特考虑的应该是其死后20年后的事情,这一点也得到其本人的证实。
所以,以后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富人的时候,不要以“钱”来衡量,而应该以“优质资产”来衡量。
二、以“空性”为核心衡量精神财富
“空性”这一概念源于佛法,有人叫它“无常”、有人叫它“辩证法”、也有人叫它“流变”,历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及宗教家都对其有独特而精深的诠释。
易经曰:“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
子(孔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了“缘起性空”、“万法无常”;
老子《道德经》告诉我们,“福祸相依”、“物状则老”、“反者,道之动”;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
毛泽东的“矛盾论”。
古圣先贤们看万事万物万法无不处于流变之中,完全逃脱不了成住坏空,生老病死的束缚。他们共同发现这个世界上最本原、最基本的真谛后,或者渐悟或者顿悟。而绝大多数世俗之人却执着于流变的万事万物万法而深陷苦海,于是乎,古圣先贤们便心生慈悲之大爱情怀,渡化世人,以此为志。
“空性”思维带来的益处,可谓无处不在:
有了“空性”,我们便不会为“容颜”的衰老而忧心,也不会为“死亡”的到来而恐惧,因为我们知道生老病死,便是“空性”本身。正如毛泽东晚年,在病床上乐呵呵地谈起自己也会死亡的时候说:“信仰辩证法者不惧死亡”。
有了“空性”,我们便不会迷恋世俗世界的“财、情、名、权、寿、教”;
有了“空性”,我们便不会走进“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误区;
有了“空性”,我们便不会深陷“执着、分别与妄想”;
有了“空性”,我们便不会迷信“护城河”;
有了“空性”,我们才有可能“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有了“空性”,我们便懂得“感恩”与“惜缘”。
有了“空性”,我们更会积极进取;
有了“空性”,我们就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有了“空性”,我们便会与时俱进;
有了“空性”,大爱,永不止息。
以“空性”来架构我们的精神世界,这个基石将是无与伦比的牢实,因为一切皆变,而“空性”永恒!
我的财富观——资产与空性
评论
17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