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忧虑“滞胀”


  美国提高了政府债务上限之后,我们要问的第一个问题是:谁来购买美国政府债券?事实是,华尔街在超配现金,它们更希望尽快脱手美国国债,但苦于很难找到“接手盘”。此外的承接大户当然是“贸易顺差国”,处于不得以,它们当然会购买,但现在的情况与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是“愿意购买、无条件购买”,而现在则是“能不买就不买”。

  这样的背景使得美国新国债发行大成问题。几个可能的出路:第一,美联储再成最大买家,那QE3就是现实,这也是最有可能发生的事情。如果当真如此,全世界的投资者都将自然想到大宗商品价格还会上涨,同时“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压制消费、压制投资――经济衰退。我们所见到的美国、英国、中国的PMI数据佐证了“成本推动的物价上涨”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第二,美国请求各国债持有者,买新债“顶”旧债,同时用新国债“顶替利息”。这实际就是技术性违约的一种。

  不管是哪一种情况的发生,对于全球经济而言都是“灾难”。而全球股市正是反映了这样的担心。中国股市更是如此,央行此时宣布不会松动货币政策,但并未做“中性”解释,这更加使人担心,过去那般严厉地紧缩货币,严厉的需求压制,会使中国经济突然“失速”,与世界一起落入“滞胀”的陷阱。

  如果发生了这样的问题,这是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中国需要股市,我们没有理由和受灾国一起蒙难,但政策选择失误,就一定要出大问题。我提示有关方面:万万不要在此关键的转折点上“犯错误”。

  我们曾经判断说:美国债务违约在所难免,除非奥巴马全面妥协。现在透出的信息看,奥巴马确实是在全面妥协。按照美国媒体的报道,奥巴马这一次不过是用分两步大约削减2.5万亿的预算开支,换来了将美国债务上限提高2.1万亿美元的结果。

  《纽约时报》头版头条的新闻标题是:为避免混乱,达成了一个糟糕的协议。文章认为,这个协议只是立竿见影地延后了美国政府的债务违约,至少到2012年底前不会再有这个问题。不过,在该报看来,“除此之外,其他的条款几乎完全是向共和党极端分子的投降。”

  其实,奥巴马和民主党本来计划在方案中“增加对富人征税”,以增加财政收入,缓解赤字。但是,这个计划在奥巴马的嘴里已经销声匿迹了。《纽约时报》分析认为,“这将伤害那些为中产阶级和穷人实施的一些政策,阻碍经济复苏。”但在我看来,其实这恰恰说明,共和党人根本不在乎美国政府债务违约,这恐怕就是奥巴马不得不与之缔结城下之盟的关键所在。

  现在的问题已经不是提不提高美国的债务上限的问题了,而是提高债务上限又会怎样?就像美国重要媒体之一《今日美国》所表达的忧心。这个协议“不是什么好事”。它“就像是把国家的债务和赤字这个皮球在相似的路上尽可能的踢远了一些,后面还会有人捡起来。并没有解决根本性的问题。”

  这是问题的关键:美国的问题没有解决。就像我们昨天说的:美国在“债务经济模式”之下还要走多远?有没有可能减少债务?是不是世界可以永远这样走下去?

  实际上,美国的“债务经济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现在只是苟延残喘而已。因为,美国政府债务是不是可以维系AAA评级这个疑问,已经动摇了美国“债务经济模式”的基础。未来只是看美国在这个恶性循环中能走多远。

  “债务经济模式”是这样:在大宗商品价格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前提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前提下,美国的贸易赤字是在向全球提供流动性――世界其他国家购买大宗商品所需要的美元货币;美国发行到世界各国的美元货币,再通过美国政府债务回流美国本土。这也叫所谓的“美国债务循环圈”,而“债务经济模式”是格林斯潘给出的提法。格林斯潘曾经两次告诉欧洲人:“美国增加债务能力是全球化的一种职能,因为负债能力的显著提高与成本的降低以及国际金融载体范围的扩大休戚相关。”

  所以,这不是减少政府赤字问题,也不是提高债务上限的问题,而是美国经济模式的问题。只要美国“债务经济模式”不改,只要美国依然能力沿着过去的路走下去,恶性循环的“特里芬困境”就将永远继续。

  现在看,一切都无法改变。大宗商品以美元计价和结算的现状改不了,全球经济一体化之下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改不了,美国的经济结构改不了。这些基础改不了,美国的贸易赤字就改不了,财政赤字就改不了,美国的国债上限就必须日复一日地不断上升,而最终必然走向债务违约,必然走向“掀翻桌子”重来的时刻。

  说不清这个结果会出现在什么时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次美国政府债务违约风波,已经向那个方向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美国真正掌握实权的共和党,根本就不担心“债务违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