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非“硬件”先行见真情


  近年来,因工作的关系,我每年都要到非洲各国去实地调研和考察几次。每次去非洲,都不禁要感叹非洲的变化以及推动这一变化的中国人。每每看到笔直的柏油公路和高大宏伟的建筑,身边的非洲朋友马上会告诉我,那一定是中国人帮助修建的。

  的确,当西方国家关注“能力建设”等“软件项目”时,中国则把更多的投资投向了道路、桥梁等看得见、摸得着,并能使当地百姓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硬件项目”上。迄今,中国在非洲已经援建了2000多公里的铁路,3000多公里的公路,建了100多所学校,60多所医院,还减免了200多亿元人民币的债务。

  对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贡献,世界银行曾于2008年7月推出过一份名为“建设桥梁:中国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中日益增长的作用”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在自然条件艰苦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投资承建了大量桥梁、铁路和公路,投资总额已从2004年以前的每年不超过10亿美元迅速提升至2006年的70多亿美元。水电站和铁路建设是中国投资的两大重点。中国目前已投资33亿美元建设中的10个水电站项目可以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新增6000兆瓦电力供应,使该地区的电力供应状况提升30%。报告认为,来自中国的这些投资极大地改善了非洲的基础设施状况和整体投资环境,推动了非洲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来自中国等新兴国家的投资以及与中国贸易的大幅增加,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近十年来取得了近6%的年均经济增长,成为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

  众所周知,基础设施是支撑一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的水平和潜力。基础设施落后是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一大瓶颈。交通运输业的不发达、糟糕的路况不仅使非洲国家间的区域贸易以及一国内的国内贸易成本高昂,而且阻碍了外资投资非洲的步伐。电力供应不足和供应不稳更是许多非洲国家面临的常态。许多非洲国家电力供应短缺,入夜则一片漆黑,因而被西方媒体描绘成“黑暗的大陆”。因自身财力不足,非洲基础设施建设每年至少面临200亿美元的资金缺口,而这恰好与中国的“走出去战略”和具有全球性竞争力的建筑业互补。

  然而,当中国工人在非洲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人迹罕见的地方披荆斩棘、开山修路时,仍有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努力指指点点,认为中国在非洲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是为换取非洲的自然资源。而事实是,上述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仅有7%的中国在非洲的基础设施投资是与自然资源开采相联系的。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在中国人所共知的六字真言实际上也是中国自身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重要要素之一。也正是从自身的感受和发展经验出发,中国人在非洲铺路架桥,为的是给非洲未来的经济腾飞打下基础。对此,非洲国家人民和领导人都看得很清楚。我每次访问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从机场一进入市区,出租车司机总是马上高兴地指着环绕全城的高等级公路对我说,感谢中国,我们有了这样现代化的公路。非盟委员会主席让·平也说,中国是非洲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对非洲基础设施建设作出了极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