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观察之楼市之变


       谈起中国楼市,对于大多数国人而言,可谓是为之欢喜为之忧。中国楼市经过20年的发展,从刚性需求到投资需求,再到投机需求,举国上下无不为之倾倒。炒房成为时尚和潮流。而楼市对中国经济的贡献,更是举足轻重,其最为主要的表现在于带动中国经济度过1997年之后的亚洲金融危机并推动中国维持年均11%的GDP增长。

       但是,成也萧何败萧何。中国楼市在全民参与的热情推动下,价格增幅出现了远远高于大多数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局面,这导致了楼市出现结构性泡沫,同时推动大宗商品的上涨。CPI和PPI均出现高增长。经济过热隐隐出现。其主要根源在于短期资本投机过度。而普通市民在难以买房的负面情绪影响下,怪责政府之言辞灼灼,政局稳定受到考验。基于此,中央政府高举调控之大旗,并对楼市调控实施严密的监督和问责。中国楼市高烧得到遏制。当然,时间上有点慢,经历2年之后的调控,时至今日才显露端倪。

       中国住宅价格持续快速上涨,是中国经济失衡的表现。中国的产业结构过度依赖于房地产,根源在于过快推行城市化。一、二线城市稀缺的土地资源限制了供给,而被放大的需求导致商品房短缺,价格不涨是不合理的。而楼市出现的局部泡沫体现在投资和投机需求这些少数人的游戏上面,房地产品集中在富庶阶层手中而无法得到合理的分配,空置率大增。一方面是住房的需求膨胀,一方面是住房的大量空置,这个结构矛盾体现的就是脱离刚性需求的泡沫。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合力主动戳破泡沫,其抉择是艰难的。因为一旦楼市泡沫过快挤破,其影响的范围之广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智慧高层选择渐进性策略来解决楼市问题。首先是控制和引导需求。限购令出台非常及时。其次是全力以赴地增加供给——公租房和廉租房的建设就是及时雨,它承接了商品房开工量下降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给予钢厂、水泥厂以及其他建材进行落后产能淘汰的缓冲时间。这个时间是充分的,因为公租房和廉租房建设周期有5年规划,完全可以对冲掉商品房开工不足对上下游产业链的影响——从而剥夺了投机开发商与政府博弈的筹码。中国楼市终于开始进入可控的时间表内。

      总体而言,由于政府的介入,中国楼市硬着陆的概率大为降低,软着陆几成定局。楼市软着陆对于经济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一度高举市场化的楼市,也开始进入计划与市场双轨发展的时期。商品房回归理性是必然。获取平均利润率,精工细作的房地产时代开始到来。中国楼市之变,正体现出中国经济加速转型的信号。而接下去的商品房市场如何度过当前真正的严冬,还是一个未知数。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将逐步在楼市中显现。中国楼市进入从分散到集中的地产寡头时代。当然,这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留待后人考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