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业”与“慈善机构”谁怕媒体?


日前,民政部社会福利与慈善事业促进司副司长徐建中说,“近期发生的郭美美事件,通过媒体曝光,坏事变成了好事,对于公益组织的自律是有好处的。但任何行为都有正面的反面的作用,从现在来看,我们的慈善捐赠降到了冰点,如果再穷追猛打,可能会伤害到整个慈善事业。”从这位官员的发言来看,媒体对郭美美事件的不断追问,似乎唤醒了很多乐善好施的要人冷静行善,理性对待慈善行为,因而媒体被认为是“可能会伤害到整个慈善事业”祸根。那么,事实上媒体对郭美美事件的追问对中国慈善事业到底产生了什么作用?是伤害了慈善事业还是促进了慈善事业?
民政部的官员之所以认为媒体的穷追猛打会伤害到中国的慈善事业,无疑是媒体是否报道所产生的不同结果,如果媒体不予披露郭美美之类丑闻,乐善好施的人们就不会发现自己的扶弱济困行为被恶人利用,在不知捐赠钱财有何去向的前提下,可能会不断地实施捐赠行为,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捐赠者的行列中,捐赠的钱财数额也不会一减再减,是不是这样的局面就能说明我们的慈善事业是成功的?如果仅从慈善机构收到的捐赠数量来衡量中国慈善事业的成败,媒体对郭美美事件的披露与追问自然是罪大恶极的了。但是,长期以来诸如“救灾款被贪污、挪用”的事件屡有发生,可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郭美美事件的曝光绝非慈善机构绝无仅有的丑闻,尽管我们也毫无例外地通过媒体的报道获得这类信息,只是这些丑闻无论媒体是否报道,它都是客观存在着的。如果只追求慈善机构接受捐赠有增无减,只追求媒体不去监督慈善机构的我行我素,这就算是中国慈善事业?
早在郭美美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前,中国慈善机构就有隶属官方与民间的不同形式存在,有慈善基金会,有公益基金会,有慈善互助会,还有陈光标现金救济等方式。多形式的慈善机构存在,本身就体现出人们对某些慈善机构的信任危机,郭美美的出现,更加剧了某些慈善机构的假慈善与挂羊头卖狗肉的原型显现。
慈善的目的是什么?是让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帮助,还是让慈善机构获得更多的捐赠?这两者本身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但客观上表现出的却不是这样,慈善的捐赠屡被挪做他用,捐赠者与被捐赠者的目的都不能很好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追问起到了什么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乐善好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一次的天灾人祸面前,总有许许多多的好心人站出来,善良的人们不会因为曾经发生过“救灾款被贪污、挪用”而放弃捐赠,如今也不会因为有了郭美美就没有人扶弱济困!近来一些慈善机构收到的捐赠体现出“数额上的不断降低”,并不是人们不再有慈悲心肠,而是对某些慈善机构所投的不信任票。要说媒体对郭美美事件的穷追猛打会伤害到谁的话,那无疑是伤害到某些慈善机构,而不是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要发展,要发扬光大,靠媒体不再关注慈善机构的丑闻就能管用吗?或许在慈善机构处于绝对不透明的状态下,可以获得更多的捐赠,但我们的慈善事业目的是为谁服务要弄清楚,是为慈善机构服务还是为弱势群体服务?是让老百姓看不清楚慈善机构的所作所为,还是让老百姓清楚明了慈善机构真的在代表社会扶弱济困?可见,要真正做好我们的慈善事业,不是让媒体远离慈善机构,而是要让慈善机构在阳光下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