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追逐的是利益,还会有公平吗?


 

当教育追逐的是利益,还会有公平吗?

 

当下已经是开学的时节,教育公平有提到桌面上,昨天人民网记者贺林平

写的报道:《广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已5 家长:“择校费比房价涨得还快”》,类似的话题已经引起人们审视疲劳,人们对此也只有默认,即便发发牢骚,也就是牢骚而已,报道说了一个核心问题:“症结所在政策不力是主因,利益因素是关键”,因此当教育追逐的是利益,而不再存在其公益性,那么教育还有公平可言吗?教育没有公平了,社会的公平,公信也会殆尽。

《新京报》330日刊登文章:《择校费价目表就是举报信》,文章说:“高额择校费的公开价目表,其实就是举报信,教育部门应据此去严查。无论如何,义务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不该通过高额择校费的寻租交易完成。”

像这样一篇文章也只是说说而已,“高额择校费”既然敢公开,既然敢堂而皇之,就一定不怕举报,因为这个价目也不绝不是学校自己制定,如果是学校行为,也只会悄悄地,之所以敢公布于众,就是因为地方主管机关是这种高收费的罪魁。并且不直接收现金,全部存入指定银行的专用账户,教育行政机关坐地与其瓜分,这种高额收费举报又有何用?

现在有许多高校都建立了“基金会”接受社会捐赠,我不反对捐赠,但实际上许多高校“基金会”就是专职管理“点招”捐赠的收费,更有甚至这些点招收费先转入省财政的专用账户,然后如数下拨,好像和洗钱一样。

今天高唱公平教育的学者、官员不少,而且越说越好听,但教育不公平的问题越演越烈。

人民网的这篇报道说:“主管部门均衡发展有明显进展,但进度仍不理想”,这是自我批评?还是自我表扬?既然教育主管部门抓了,但又总是不理想?其中奥秘就是主管部门坐地瓜分其利益。报道说:“学生家长校际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这是最真实的,道理很简单,差距不扩大,怎么多收费?

清华、北大这样一流大学的农村生源越来越少,原因也是教育不公平,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华北大的自主招生也招质疑,这种自主招生肯定也形成利益链,不然的话清华北大不会比状元,更不会抢生源,一流大学都让人寒心,中国教育公平何日才能见到真正的曙光?

最具有讽刺意味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教育原本是一种生活和社会经验的积累,而今成了人生的赛跑。这起跑线在哪里?过去是“小升初”,现在从“小升初”下移到“幼升小”,今年又下移到“亲子园”,明年该下移到“胎教”了。家长们拚的是什么?是钱!是权力!是地位!这样的教育对于普通家庭还有什么公平之言?

都说“再穷不能穷教育”,现在的城市教育并不穷,越来越阔气,越来越气派,都是要家长们承担一切费用,这样才能实现“再穷也不能耽误孩子进一所好学校”的目标。

今天教育语境下,教育部高喊:“减负!减负!”于是“高效课堂”应运而生,扯着“从油锅里捞孩子”的旗子,那么“高效”又是什么?人们不禁要问:教育就是一个课堂吗?而所有的课堂又都能“高效”吗?所有的学校都能一个模式实现“高效”吗?不难看出“高效课堂”也是欺人之谈,背后肯定有见不得人的事情,“高效课堂”的倡导者组织“名校共同体”就另有企图,这个企图最终必然继续加大城乡教育差距。“高效课堂”的倡导者推崇杜郎口,笔者以为杜郎口的经验是要学,但是当进了杜郎口要收100元的门票,每天杜郎口要接待数百教师前来参观,这就很让人看不懂,如果全国都成了杜郎口的这种模式,中国教育还有个性吗?

恕我直言,中国教育实现公平就一定要斩断所有的利益链,不粉碎这种利益链,教育不脱离利益的驱使,教育资源永远不会均衡,中国教育永远实现不了公平。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七日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