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席一个劳工团体的研讨会,席间有位老工人发言,控诉社会对他的不公平,他强调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作为建筑工人,他建了这么多楼,却竟然没有楼住(他指的应是未买得起楼)。
这句话很煽情,「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自古以来都被视作社会的不义,这种形象化的比喻,很容易为群众理解,所以常被用作唤起「阶级觉悟」的手段。
然而,这种说法只是表面上看来有道理,却没法通得过深入的分析。
在原始时代,一个人如果自己去打猎,所得猎物当然归他所有。但如果他是一群人去打猎,猎获就不可能归他独占。因为过程中还包括了其他人的劳动。
建屋比打猎更为复杂。单独一个人只能建一所简单的木屋;如果建现代化的楼宇,就得涉及很多人的智慧与劳力。先要有建筑师作设计;测量师计算物料成本;先建地基,再建上层,需要很多不同的工种,如扎铁、泥水、油漆、水电等。建筑工人只是有份建楼,不能独揽全功。
打猎得来的食物容易分配,但楼宇不能你分几呎,他分几吋,大家都得物无所用。因此,只能按你在整个建设中的贡献,付予你一定的现金报酬。如果你只是一名地盘杂工,报酬当然不会太多。但如果你是一个工程师,又肯去分期付款供楼,你应该不难拥有自己的物业。
职业虽无分贵贱,但要做工程师,在工作之前(求学时期)付出的努力(读书)要多很多。按多劳多得的原则,让工程师更容易买到楼也是有道理的。
再者,要建成一座楼宇,所需的劳动远比表面看到的多。建筑所需的材料大部分都不是现成的,需要很多人的劳动才能生产出来。以钢材为例,先得有人去探寻铁矿,再由矿工开采,由运输工人运去炼钢厂,打造成各种钢材,经出口分销,才能送到地盘开工。其间还要有人负责财务、人事、行政等一般管理工作。没有这么多人的共同努力,建楼工程不可能单凭建筑工人去完成。如果凡参与者都要有楼住,不知道该怎样去分好。难道建别墅的应该去住别墅,建公屋的只能住公屋?足见「建筑工人没有理由没有楼住」的说法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能不能买到楼,不纯看你做甚么工作,还得看你如何生活,如何分配你的收入。在现实社会里,一样有建筑工人买到楼,而有些工程师却未有买楼。当然,这只是个别例子,不会太普遍。在大都会里,由于地价比较贵,大部分建筑工人是注定买不起楼的;不但香港如是,其他大都会也一样。
不过,如果建筑工人生活在农村,他们就会比较容易用他们的建筑技能去换取一个居所。农民家庭大都有自己的小屋,大家都从事体力劳动,没有理由农民有屋住,负责建屋的没有楼住。这样才质疑得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