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贷勃兴中的政府角色


  经济观察网 刘伟勋/文 国务院高层日前对社会非法集资和市场金融传销等非法金融活动提出警示,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这一表态传递出的政策信号是,中央政府在保持适度宽容的同时,将一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愈演愈烈的民间高利贷有可能成为重点整治对象。

  对地方政府而言,他们对高利贷的态度远比中央政府复杂,通常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部分原因是高利贷在积聚风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地方经济高速增长。尽管这种增长难以长期持续,但现行体制下地方官员对短期政绩和表面繁荣的注重,已经超过了对于长远发展的追求。另一方面,现有的银行体系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发展对资金的需求,高利贷成为兼具融资和投机色彩的双刃剑。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是民间金融勃兴的一个样本城市,近年主要依托煤炭、房地产和民间融资,该市的经济增速在全国位居前列,GDP每三年翻一番。鄂尔多斯市一位高层官员近期在与企业家座谈时坦承,现有的银行体系和政策机制满足不了需求,因此民间借贷比较繁荣,这是逼出来的、催生出来的。

  目前,各级银行在鄂尔多斯市的贷款余额约1800亿元,有市场人士估计,该市民间融资的规模,保守估计也在3000亿元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灰色的高利贷。上述鄂尔多斯市官员说,政府不提倡(民间借贷),但它的量比较大。市里这几年发挥其有益支撑作用的同时,也在防范风险、加强引导和监管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

  这是很多地方政府的典型心态——它们对高利贷爱恨交加,既想利用高利贷又担心被其所困,总是希望能趋利避害,但资本的力量很多时候并不顺从政府官员的意愿。据媒体报道,鄂尔多斯曾出现过多起因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高利贷案件,地方政府都采取了保守治疗的措施。不过当地政府官员称,鄂尔多斯在1800多亿元的银行贷款中,不良贷款只有0.6亿元。总体来说,当地金融市场风险低,坏账少,信用程度高。

  如果不良贷款只有0.6亿元的说法属实,对银行而言既是幸事也是憾事。幸运的是银行绝大部分贷款都能顺利收回,不幸的是原本可以银行赚的钱却赚不到,让民间资本赚到了更多。这里的民间资本,其实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正常贷款的名义从银行流出后进入高利贷市场的资金。

  最近两年,江浙地区的很多民营企业将资金从实业经营转入民间放贷,一些国企业也通过财务公司和信托公司的运作,将自有资金或银行贷款放入融资市场,博取远高于实业经营的投资收益。包括银行在内的资金链条每一个环节,都知道击鼓传花的游戏不会无休止地持续,只是不知道何时会突然中断。

  地方政府尽管通常不会直接参与游戏,但它始终小心翼翼地围观,确保游戏能在自己的任期内延续下去。

  今年以来,国内银根日趋收紧,至今没有放松的迹象,企业的融资成本大幅上升,中小民营企业从银行贷款的通道几乎被封死,这让一直处于隐蔽状态中的高利贷更加活跃而显性,很多地方政府和企业都已对此习以为常。在民间融资发展过程中时常口头警示但实际默许的地方政府,此时比以往更希望高利贷发挥积极的融通作用,同时也更加担心可能爆发的系统性风险。

  这就不难理解,很多地方政府一方面积极推动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引进金融机构,设立投资基金,从正规渠道加强资金供应;另一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对民间借贷大户进行重点监管,掌握其资金流向和客户的偿贷情况,避免出现危及稳定的恶性事件。

  事实上,只要包括银行贷款在内的多渠道融资体系没有建立,企业无法从规范的市场中筹集资金,只要现行的官员考核体制不作调整,官员依然唯GDP是从,市场和行政的双重力量,就会让高利贷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即便中央政府采取严厉措施进行打击,地方政府也会继续发挥其擅长的缓冲作用,让高利贷为其所用,甚至成为权钱结合的寻租工具之一。